S包養網站比較開到村口的“鄉村振興技能培訓直通車”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新華社濟南11月18日電(記者王陽)在山東威海市文登區界石鎮,20多個身穿喜慶紅棉襖的農村婦女像趕集一般早早來到鎮上一處教室,被她們圍攏著的于日芬正耐心地教授當地傳統面食花餑餑的制作工藝,婦女們有模有樣地將手中面團捏成魚、豬、壽桃等樣式,她們背后墻包養網上的橫幅寫著“威海市人社局鄉村振興技能培訓直通車”。

這是于日包養芬在威海市人社局組織下,第52次面向農村婦女授課包養網。作為花餑餑面食制作非物質文化傳承人,58歲的于日芬手把手地把自己的手藝教給當地農村婦女,讓她們獲得一技之長和就業機會。

45歲的劉淑珍是于日芬的學生。多年前在超市下崗后,劉淑珍做出多種再就業包養網嘗試后都失敗了,甚至因為走錯路幾乎賠光家產。直至包養去年,她“搭”包養上“鄉村振興直通車”,開始向于日芬學藝,找到一條適合自己創業的新路。

“我的花餑餑小包養網店今年4月剛開張,專門制作高端定制花餑餑,受到酒店和老百姓的歡迎,現在每月的利潤能到兩三萬元。”劉淑珍告訴記者。

在威海里口山開辦“好客人家農家樂”的姜愛芹,也像劉淑珍一樣在技能培訓中找到鄉村振興“風味之路”。

隨著當地實施“威海魯菜師傅助力鄉村振包養興”工程,姜愛芹獲得了名廚名師學藝包養交流的機會。她說:“幾次培訓下來,發現以前經包養營農家樂的包養網經驗包養網是遠遠不夠的,要讓菜品花樣更豐富,口味更好包養,農家樂才能包養辦得紅紅火火。”

鄉村振興包養,人才培養是關鍵包養。威海市人社局圍繞農村培訓需求和就業創業愿望,在威海汪疃鎮、界石鎮、泊于鎮等鄉村振興樣板片區和先行村設立了20個培訓基地和培訓點,免費開展電子商務、養老與母嬰護理、特色面點、鄉村旅游等就業創業技能培訓,近兩年累包養計356期、覆蓋2.43萬人次,“鄉村振興技能培訓直通車”真正進村包養網入戶包養網

“讓農村閑散勞動力獲得新技能,結合當地產業特點創業就業,極大增強了農村活力。”界石鎮梧桐庵村黨支部書記于振包養國邊說邊向記者介包養網紹一位被人稱為“葫蘆包養網姐”的六旬老包養網太。

發髻上和胸前各戴著一枚小葫包養網蘆,手捧一個剛曬好的大葫蘆正在作畫,“葫蘆姐”去年參加了當地人社部門與界石鎮政府組織的油畫培訓后,有了新營生。

梧桐庵村坐落在昆崳山景區腳下,旅游旺季游人如織。今年以來,當地村民像“葫蘆姐”一樣,用質樸的畫包養網筆把“土葫蘆”繪成“寶葫蘆”向游客售賣,制作精美的大葫蘆可賣到180元。

“鄉村振興直通車”不僅開到村口,還抵達了鄉村人的手機端。威海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專門升級改造“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服務平臺”,把“鄉村振興與脫貧包養攻堅”作為2019年度包養網公需課目必修內容,提供了包括農業、林業、水產等30多個涉農系列1500多個學時的優質課件。目前,平臺在線學習7.1萬人,比去年新增1.1萬人。

“只有激發人才要素活力,才能不斷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今年以包養包養網來,我們積極培育鄉村本土人才,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力包養量,正是要培育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威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人社局局長王子明說。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