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康平扶貧由“輸血”變“造血”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S包養價格門戶

作者:

分類:

遼寧康平扶貧由“輸血”<a href="https://sugar-garden.org/">包養</a>變“造血”

大田的苞米早已收了,在院子里壘包養成金燦燦的包養一丘;母牛舔舐著牛犢,女主人忙著打理草料;剛走下校車的孩子牽著父包養親的手,走在鄉間柏油小路上;熱飯已端上堂屋的餐桌,地瓜的香甜彌漫在空中。這包養網是初冬康平縣一個貧困戶家包養里的暖人一幕。

位于遼寧省北部的康平縣,是沈陽市唯一的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貧困人口占全市的63.6%。“扶貧要和扶志、扶智相結合,把‘輸血’轉化為‘造血’,就能真正拔掉窮根子。”副縣長胡明超說,今年全縣3349戶、7418個貧困人口,計劃全部“摘帽”。

扶貧先扶志,激發貧困戶包養脫貧內力

北四家子鄉高家街村貧困戶陳百仁,做夢都沒想到,一兩年光景,日子就能好起來。

老陳家里五口人,自己身強力壯,無奈老母身患直腸癌,兩個娃上學,自己和妻子守著十幾畝地,種點苞米,一年收成不夠母親看一次病。生活沒希望,老陳心里苦,每天喝酒耍牌,得過且過,成了村里眾人指指點點的對象:“娃啊,你長大了可別學那個陳百仁!”

“你再也不能吊兒郎當,破罐子破摔了!”村支部書記陳井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找他談心做工作,“你再差,也不能不如寡婦吧,人家都能致富,你一個老爺們,差啥?”陳井旺掐著指頭,舉了七八個本村比他困難的,都靠養牛脫了貧,建議他利用產業到戶扶貧資包養網金,發展養牛。

“我試試看!”陳百仁耐不住勸說,利用聯保貸款買了母牛,兩年下來,養牛漸漸上了道,收入多了,他包養一門心思搞養殖,酒友拉他喝酒都沒空。

扶貧先扶志,越是貧困地區越得有精氣神兒。“因病致貧、因學致貧都不怕,最怕因懶因賭。只要貧困群眾有擺脫貧困的信心和干勁,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胡明超認為包養

打贏脫貧攻堅戰,基層黨組織是關鍵抓手。康平縣從黨建抓起,黨員帶頭。高家街村集體沒收入,辦公條件簡陋,過去人心渙散,號召群眾更是無從談起。2014年,沈陽包養市委組織部工作隊駐村扶貧,修繕了村部的辦公院落,立起了宣傳欄、公示板。工作陣地亮起來了,村“兩委”班子帶頭致富,請專家技術培訓。黨員干部自身的領導力、戰斗力提升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也足了,合作社搞起來了,高效農業有了眉目。

在黨員示范下,村里人人求上進。破除等靠要的觀念,需要弘揚正能量。村里立起扶貧原則:好吃懶做不務正業的不扶,子女有能力而不贍養老人的不扶,無正當理由鬧救濟的不扶。村里相互攀比、爭困比窮的漸漸消失了。

康平縣提高貧困村公共服務水平。一年來,全縣43個重點貧困村新修道路218公里,94個村8652人解決了飲水安全問題,84個村實施美化亮化工程。環境提升了,幸福感增強,群眾過上好日子的信心越來越足。

抱團闖市場,產業扶貧土里淘金

“丈夫剛生病那會兒,感覺天都要塌了,往后日子咋過?”回想起2014年底的日子,十家子村貧困戶張亞杰忍不住抽泣。

今年40歲出頭的張亞杰,人長得恬靜,也能干。以前,丈夫在外開車,一年能賺四五萬元,自己侍弄包養十幾畝地,照顧倆孩子包養網,一家四口其樂融融。2014年的一天,丈夫突然頭暈,到醫院被診斷為腦膜瘤,手術、化療花了近10萬元。“每次去醫院檢查,都要花六七千,11畝地的收成就沒了。”她說。

關鍵時刻,村支書兼合作社理事長孫建新帶來新門路:“你這十多畝地入股合作社,不用自己照看,騰出精力照顧包養家,還能分紅。”張亞杰將信將疑,把自家地入了股。

合作社種植綠色無公害地瓜、辣椒等經濟作物,因為是原產地地理標識產品,在沈陽的大超市賣到10塊一斤。“包養網今年保底加分紅,每畝至少能有900元。以前種苞米,一斤6毛左右,包養網一畝地累死包養網也就是200元。”張亞杰說。

地入了股,張亞杰閑不住,利用扶持資金買了母牛,自家牛犢子,加上給別人代養,一共6頭牛。“一頭牛純利潤五六千元,代養是一半收入。”張亞杰說,去年全家就脫了貧,今年收入還要高。

孫建新說,剛成立合作社時,種了一輩子苞米的農民多數不相信。看到了效益,全村637戶有115戶加入合作社,42戶貧困戶中有19戶加入。“農民一定要抱團闖市場。”孫建包養網新信心滿滿地說,“我計劃明年把全村的建檔立卡戶全納入進來,不但讓他們脫了貧,還要富起來。”

“扶貧產業,不能看什么好賣就種什么。一旦市場波動,損害的就是農民的利益、政府的公信力。”胡明超說,“關鍵是要把準市場信息,用及時有效的信息指導農戶。”

康平縣包養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推廣合作社模式,精準對接市場。截至目前,全縣流轉土地面積31萬畝,扶持1316戶貧困戶新增經濟作物包養網6528畝。

盤算著今年的收入,張亞杰心情好了起來:“苦日子都過去了,現在有了產業,生活總算有盼頭了。”

扶智促扶貧,讓包養網貧困戶有一技之長

北四家子鄉菜園子村貧困戶馬秀玲家后院豬舍里,44包養網頭毛色亮堂的豬仔快出欄了。馬秀玲一天不知道要瞅多少次。“今年行情差點,一頭也能賺上200元,按現在市場價賣,能掙8000多元。”

5年前的一天,馬秀玲的丈夫出車禍去世,家里留下她和3個女兒。最難的日子,馬秀玲不知道咋挺過來的,也不知夜里流了多少淚。村干部幫她爭取了扶貧資金,又讓她參加鄉里舉辦的技能培訓班,學會了養豬、養牛,包養網馬秀玲搞起了養殖。“在家搞養殖,不用出去打工,還能照顧孩子。”

“我最大心愿就是把仨丫頭撫養成人。”每天早上4點,馬秀玲就起床準備早飯,6點把兩個上小學的女兒送上校車,然后開始收拾豬舍、牛圈,去地里割秸稈喂牛,一直忙到晚上7點,包養網才能坐下來歇會兒。談起吃的苦、受的罪,馬秀玲一笑了之:“丫頭有出息,我再累也值得包養。現在大丫頭讀大學了,申請到了助學貸款。兩個小丫包養網頭上小學,給免了校車費。政府這包養么幫俺,她們成才也是給社會一個交代。”說著馬秀玲讓記者看,屋里的墻上貼滿了孩子們的獎狀。

穩定脫貧,根本靠產業。包養網康平縣通過扶貧培訓,引導貧困戶宜養則養、宜種則種。截至今年10月,累計培訓貧困人口、村級組織帶頭人、新型經營主體4300余人次,下達扶貧培訓包養資金88.9萬元。

扶貧要扶智,不讓孩子因貧輟學。去年縣里有106名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寄宿生,得到每年700元伙食標準補助;1375名普通高中、職高學生,得到每人每年2包養網000元資助;當年考入大學46名貧困學生,得到每人3000元標準資助。

“扶貧是個硬任務。越往后,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再難,康平縣也有決心、有能力、有辦法,實現整體脫貧!決不讓他們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有一戶一人掉隊!”縣委書記朱文蔚語氣堅定。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