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白皮書(全文)_中國發展門戶網甜心一包養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五、少數民族權利

2014年,中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各項事業不斷發展,各少數民族的公民、政治權利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進一步得到保障。

少數民族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權利得到有效保障。各少數民族自治地方依法享有廣泛的自治權利,包括地方立法權、依照當地民族的特點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的權力、使用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人事管理權、財政管理權和自主發展包養管道文化教育權等。全國少數民族公務員總量進一步增加,少數民族公務員占全國公務員總數的比例高于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西藏自治區全區34244名四級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31901名,占93%以上。在全國人大代表中,西藏自治區有20名代表,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14名。在全區干部隊伍中,藏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占70.53%,其中縣鄉兩級領導班子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占73.03%。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2014年,內蒙古、廣西、西藏、寧夏、新疆5個自治區和貴州、云南、青海3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8350元、24669元、22016元、23285元、23214元、22548元、24299元、22307元,分別比上年實際增長9.0%、8.7%、7.9%、8.4%、10.1%、9.6%、8.2%、9.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9976元、8683元、7359元、8410元、8724元、6671元、7456元、7283元,分別比上年實際增長11.0%、11.4%、12.3%、10.7%、11.2%、13.1%、10.9%、12.7%。以上8個民族省區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8148億元,比上年增長15.4%,高于全國增速13.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完成552女大生包養俱樂部6億元,比上年增長20%,高于全國增速15個百分點;農村貧困人口比上年減少357萬人,減貧率為13.9%。中央財政撥付少數民族發展資金40.59億元,比上年增長10%。中央財政為支持邊境地區發包養甜心網展,投入興邊富民補助資金和中央預算內投資28.8億元,比上年增加8890萬元。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撥付15.3億元扶持人口較少民族加快發展,比上年增加8710萬元。大力實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程,中央財政專項補助資金達到4.9億元,較上年增長22.5%。

西藏和新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14年,西藏自治區生產總值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4個包養百分點。西藏自治區政府連續8年、累計投資273.57億元的農牧民安居工程全面完成,全區46.03萬戶、23包養軟體0萬農牧民住上了安全適用的房屋。農村居民、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達到33.77平方米和41.39平方米。拉薩市全面完成城市天然氣供暖工程,10.52萬戶居民過上“暖冬”。西藏自治區已建立以拉薩為中心,遍布全區城鄉的藏醫、西醫、中醫相結合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以免費醫療為包養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覆蓋全區農牧民。農牧民免費醫療經費補助標準2015年提高到人均380元。安排專項資金2300萬元,建立了農牧民群眾大病補充醫療保險。“五保集中供養、孤兒集中收養”愛心工程扎實推進,72%有意愿的五保對象實現集中供養,5900多名孤兒得到有效救助。西藏自治區人均壽命達到68歲,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均大幅下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濟增速居全國前列,增幅高短期包養于全國平均水平2.6個百分點;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82.6億元,比上年增長13.7%。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共財政用于民生建設支出占總支出的70.3%,政府承諾的25類150項重點民生工程全部兌現。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三年居全國前列。新增就業38萬人,貧困人口減少10萬人。分別投入246.44億元、262.4億元和36.53億元,建設安居富民工程30.78萬戶、保障性安居工程26.52萬套、游牧民定居房3.01萬套。新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34處,解決了6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投入34.2億元,新建、改建農村公路6087公里,改善了全疆85萬農牧民出行條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農合人均籌資水平達436.9元,人均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提高到35元。農牧區婦女“兩癌”篩查、包養網推薦兒童先天性心臟病救治、22類54種重大疾病醫療保障工作全面推開。

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國家在制定支持各項教育改革發展政策時,均給予少數民族地區傾斜支持,支持少數民族地短期包養區發展學前教育,改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加快發展職業教育。2014年,中央投資24億元支持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基礎薄弱縣普通高中學校建設。在高校招生計劃安排上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給予傾斜,民族地區農村學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大幅提高。實施“少數民族預科班”和“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等特殊措施培養少數民族人才,2014年招收少數民族預科學生5.3萬人,比上年增長3.31%。

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不斷發展。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包養網系進一步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僅省、市兩級就有廣播電視播出機構104座,開辦廣播節目191套,其中民族語廣播節目45套;開辦電視節目215套,其中民族語電視節目42套。全國民族自治地方包養一個月價錢有各類文化機構5萬多個。全國文化志愿者邊疆行活動累計招募近萬名文化志愿者,為邊疆民族地區舉辦演出、講座和展覽1200多場(包養次),培訓7000多人(次),受益群眾數百萬人。面向邊疆民族地區實施“邊疆萬里數字文化長廊”、“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項目,構建廣覆蓋、高效能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

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國家繼續切實保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在行政司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教育等各領域的合法使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地方廣播電臺每天用21種少數民族語言進行播音。西藏自治區共有10種藏文雜志、22種藏文報紙,西藏人民廣播電臺開辦有42個藏語欄目,西藏電視臺藏語衛視24小時播出。全國共1.2萬多所學校開展雙語教學,接受雙語教育的學包養網心得生達400多萬人,雙語教師有20多萬人。西藏自治包養管道區義務教育階段實施雙語教學的學生有40多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97%。

少數民族地區文化遺產、文物古跡得到有效保護。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得到進一步加強。西藏自治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近800個,藏戲和《格薩爾》史詩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58部珍貴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2014年,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收尾,這是西藏文物保護史上中央政府投資最多、工程規模最大包養行情、科技含量最高、施工工藝最為復雜的文物維修工程,累計投資3.8億余元。“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成功申遺,其中包括新疆北庭故城等6處遺址點。

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獲得充分保障。西藏自治區有各類宗教活動場所1787座,住寺僧尼4.6萬余人。活佛轉世作為藏傳佛教特有的傳承方式得到國家的尊重,西藏現有活佛358名,其中40多位新轉世活包養女人佛按歷史定制和宗教儀軌得到認定。大力實施利寺惠僧政策,實現了在編僧尼醫保、養老、低保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全覆蓋,并每年為僧尼免費進行健康體檢。根據國家藏傳佛教高級學銜制度,截至2014年,共有110位僧人榮獲“拓然巴”高級學銜,84位僧人榮獲“智然巴”中級學銜。少數民族宗教經典得到保護和傳承。國家投資3500萬元,歷時20多年完成了《中華大藏經》(藏文)對勘本的整理和出版。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為信教群眾編印了《塔哈維教典詮釋》、《哲拉萊尼古蘭經注》等阿拉伯文伊斯蘭教典籍。中國伊斯蘭教協會開通了維吾爾語版網站,介紹宗教文化知識,開展網絡解經,滿足群眾的宗教需求。2014年,中國共有14466名穆斯林赴麥加朝覲。有關部門加強對朝覲團醫護人員的集中培訓,努力提高朝覲醫療防疫水平,保證了朝覲人員的健康和安全。

六、婦女、兒童和老年人權利

2014年,中國政府進一步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落實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加快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和養老服務業發展,切實保障婦女、兒童和老年人合法權益。

婦女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權利得到依法保障。健全法律政策性別平等評估工作機制,加強對法律政策的性別平等評估。截至2014年底,已有北京、天津、山西、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四川包養站長8個省市建立省級法規政策性別平等評估機制,從性別角度對法規政策的影響進行評估,避免因規定不當造成制度性的性別歧視。推動把農村婦女進村“兩委”工作納入新一輪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同步部署,深化婦女議事會、婦女理事會、留守婦女互助組、巾幗志愿服務等工作。全年新增留守婦女互助組3.3萬多個、新增注冊巾幗志愿者222萬人。

婦女就業得到有效促進。2014年,累計發放婦女小額擔保包養貸款2172.75億元,中央和地方落實財政貼息資金186.81億包養留言板元,獲得貸款的婦女459萬人次。開展新型職業女農民培訓,提升婦女的市場競爭能力。全年扶持各級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1.7萬個,創建巾幗家政培訓基地4000多個,培訓巾幗家政服務員58萬人次,幫助60萬人女大生包養俱樂部次婦女在家政服務行業實現就業;實施助推女大學生就業創業行動,為227所高校50多萬女大學生提供政策宣傳、崗位推介等服務。

婦女、兒童人身權利進一步得到保障。2014年,各級人民法院審結拐賣婦女兒童、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048件,其中判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至死刑876人。制定《關于依法辦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見》,依法制裁家庭暴力行為。2014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向社會通報人民法院近年來打擊家庭暴力行為的有關情況,同時公布十起涉家庭暴力典型案例,進一步統一了涉家庭暴力案件的法律適用。截至2014年底,全國已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了專門的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規或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見稿)》正式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著力健全未成年人社會保護“監測預防、發現報告、幫扶干預”聯動反應機制,積極構建覆蓋城鄉的未成年人社會保護網絡,探索建立包養感情“以家庭監護為基礎、社會監督為保障、國家監包養網護為補充”的監護制度,推動形成“家庭、社會、政府”三位一體的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格局。201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聯合發布《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對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作出明確規定,建立了監護侵害情形報告處置機制,細化了未成年人監護權轉移案件審理要求,明確了民政部門、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和公安機關的職責。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人民法院審結首例撤銷未成年父母監護資格案件。完善未成年人案件“圓桌審判”方式,繼續落實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困境兒童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民政部公布《關于規范生父母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的子女和社會散居孤兒收養工作的意見》、《家庭寄養管理辦法》、《關于建立兒童福利領域慈善行為導向機制的意見》等規范性文件,探索建立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穩步推進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先行先試工作,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兒童福利慈善活動。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中央財政投入23億元專項補助資金,地方普遍加大財政投入,為孤兒發放基本生活費,惠及全國55.包養女人7萬名孤兒和5200名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

婦女兒童健康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將2014年確定為“婦幼健康服務年”,啟動婦幼健康優質服務創建活動。繼續做好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農村婦女“兩癌”檢查等項目。全年分別為1000萬和120萬農村婦女進行宮頸癌、乳腺癌免費檢查,為10362名貧困患病婦女提供人均1萬元救助。大力推進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年度目標人群覆蓋率達到80%以上。婦女兒童常見病、多發病得到有效防治,艾滋病母嬰傳播率下降至6.3%,孕產婦中重度貧血患病率、低出生體重發生率、兒童營養不良患病率等指標不斷改善。中央財政繼續安排21.62億元專項補助資金,惠及全國55.2萬名孤兒和5226名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貧困地區嬰幼兒營養改善試點項目”拓展到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00個縣,“消除嬰幼兒貧血行動”惠及15萬嬰幼兒。在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地區投入經費5億元和1.59億元,分別實施兒童營養改善項目和新生兒疾病篩查項目,為137萬名6至24個月的嬰幼兒免費提供營養包,為132.5萬新生兒開展兩種遺傳代謝病(PKU和CH)篩查和新生兒聽力篩查。西藏基本完成10000名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免費救治。包養

老年人權益保障機制進一步健全。深入實施《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老年人優待工作的意見》,山東、河北、廣東、海南、上海等省(市)完成了省級老年人權益保障、老年人優待、養老機構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制定工作,建立高齡津貼制度,制定經濟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政策。著力推動社區為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促進居家養老服務發展。全國已有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60多個縣(市、區)建起社區為老服務信息平臺,2000萬老年人受益。全國城鄉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覆蓋率分別達到70%和37%。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連續10年調整,月人均水平由2004年的647元提高到2014年的2050元。2014年7月起,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從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70元,中央財政增加補助資金120億元,1.43億城鄉居民領到基本養老金。中央投資25億元,優先改包養站長善社會福利院、農村敬老院等“兜底”床位條件,重點滿足困難群體的服務需求。截至2014年底,全國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26張。全國超過88.8%的65歲以上老年人納入健康管理體系。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投入10億元,支持地方3.33萬個農村幸福院項目。加強老年群眾組織建設工作。截至2014年底,全國基層老年協會49萬個,老年志愿者人數近2000萬人。全國共建立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2137個,老年人法律援助申請能夠及時就近得到受理。各級司法行政部門全年共組織辦理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11.3萬件,解答老年人法律咨詢34萬多人次。

七、殘疾人權利

2014年,國家繼續包養推出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殘疾人民生的措施,殘疾人社會保障、就業、教育和公共服務等得到進一步提升。

困難殘疾人生活得到更好保障。民政部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在部分地區推動包養網車馬費實施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共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專項制度,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專項制度。全國至少實施一項補貼制度的覆蓋率達到77.42%,700多萬殘疾人直接受益。

重點康復工程建設成效顯著。2014年,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投入10.63億元,專門用于殘疾人康復工作包養。通過實施一批重點康復工程,共751.5萬殘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復服務:完成白內障復包養軟體明手術74.8萬例,其中為貧困白內障患者免費實施復明手術30萬例;為14.2萬名低視力者配用助視器;為12.3萬名盲人開展了定向行走訓包養留言板練;對3.2萬名聾兒進行聽力語言康復訓練;對3.09萬名智力殘疾兒童開展機構康復訓練;對7.34萬名智力殘疾兒童、3.48萬名成人智力殘疾人開展社區、家庭康復指導;對4萬名腦癱兒童進行機構康復訓練及其家長培訓;對36.7萬名肢體殘疾人開展社區、家庭康復訓練;組織實施貧困肢體殘疾兒童矯治手術8860例、麻風畸殘矯治手術224例;為583.7萬名精神病患者實施綜合防治康復措施,對46.2萬名貧困精神病患者實施醫療救助,對2萬名孤獨癥兒童進行康復訓練;為殘疾人提供輔助器具152.4萬件,其中國家彩票公益金項目為貧困殘疾人免費發放40.32萬件,為貧困殘疾人減免費用裝配普及型假肢2.9萬例,矯形器6.4萬例。大力開展康復人才培養,全國共培訓康復管理人員2.58萬人,5.59萬名康復專業技術人員和16.98萬名社區康復協調員接受培訓。開展社區康復服務的市轄區累計達914個,縣(市)累計達2023個,接受社區康復服務的殘疾人數達614.45萬人。

無障礙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工作進入依法發展階段。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創建無障礙環境市縣工作穩步推進,創建工作涉及全國650多個市和1600多個縣。重點推進居住區緣石坡道、輪椅坡道、人行通道,以及建筑公共出入口、包養公共走道、地面、樓梯、電梯候梯廳及轎廂等設施和部位的無障礙改造。投入使用“貧困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數據庫系統”,及時了解殘疾人家庭無障礙設施建設工作進展。

殘疾人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完善。2014年,全國近5萬所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已實現無障礙進入,有條件的文化站專門配備康復訓練設施和適合殘疾人使用的文化娛樂器材。全國公共圖書館盲文圖書藏量超過80萬冊,盲人閱覽室坐席數達18萬多個。各級圖書館、文化館(群藝館)以“全國助殘日”、“國際助殘日”、“全國愛耳日”等為契機,廣泛開展慰問演出、文化培訓和資源配送等活動。國家為參加2014年高考的包養網ppt盲人提供盲文考卷、電子試卷,或安排專門工作人員對考生提供便利協助。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