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旱地變桑園——隆林者浪鄉么窩村扶貧攻堅紀實_中S包養網站比較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原標題:高山旱地變桑園 —包養網—隆林者浪包養鄉么窩村扶貧攻堅紀實

陽春三月,隆林各族自治縣者浪鄉么窩村山地里,包養大片桑樹林抽芽吐綠。曾經,這里僅包養種植玉米或者干脆撂荒;如今,這片土地承載著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么窩村有9個村民小組包養網,共314戶1476人,山高路遠,建檔立卡識別時有貧困戶包養網107戶499人,貧困發生率為33.8%。

2016年,自治區政協辦公廳對口幫扶么窩村,這片土地漸漸發生了變化。

完善設施:游子不識新村貌

“家鄉這兩年變化太大,我都快認不出家門了。”3月27日,村民熊勝成說,他常年在外打工,只有過年過節才回家,每次回來的感覺都不一樣。

么窩村位于高山地帶,基礎設施落后成為發展的短板。2016年初包養網,該村9個自然屯只有一個屯通水泥硬化路,全村75%農戶半年以上沒有安全飲用水,村委辦公場所也十分簡陋。“政協辦公廳幫扶我包養們,我們的第一個愿望就是修路。”村主任陶勝明說。

在后援單位支持下,駐村第一書記溫國靜積極申請資金,跟蹤工程進度。如今,該村共投入1310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4條近20公里的通村、通屯道路全面開工建設;37個地頭水池和145個家庭水柜投入使用;投資135萬元的么窩村新教學樓落成;投資103萬元的么窩村委辦公樓拔地而起;包養網34戶貧困戶完成了危舊房改造和重建。

規劃產業:種桑養蠶致富快

與全國所有貧困村一樣,么窩村青壯勞動力大多在外面打工,村里包養沒有像樣的產業。

發展產業,既要考慮市場因素,又要包養網兼顧當地群眾的接受程度。么窩村曾經兩次規模發展種植業,均以失敗告終,村包養網民蒙受損失,對發展新產業包養網沒有激情,甚至存在抵觸情緒。

如何破題?

在經過養殖土雞等初步探索嘗試之后,自治區政協辦公廳相關人員繼續深入隆林調研分析,最終與村民一起選定了種桑養蠶產業。

2017年初,么窩村第一批村民11人參與種桑養蠶,發展桑園面積39畝。工作隊和縣蠶業站工作人員隔三岔五進村入戶,特別是養蠶的時候,幾乎天天蹲在包養網農戶家中,包養現場悉心指導,直到9月最后一批蠶結繭。“當年種當年收,頭一年就養蠶5批,賺了9400元。”熊文龍說,他種桑8畝,今包養網年增加到20畝。

如今,么窩村已被包養網該縣列入種桑養蠶產業示范基地,還獲得了包養網深圳市對口幫扶產業扶貧資金的支持。同時,縣蠶繭龍頭企業——嘉利繭絲綢有限公司也加入到么窩村桑蠶扶貧產業發展當中。據了解,今包養網年初,該包養村已完成種桑養蠶面積300畝,計劃到年底,全村種桑面積超500畝,占耕地總面積70%以上。

發展教育:苗山網上學英語

扶智和扶志,要有教育保證。自治區政協辦公廳幫扶么窩兩年,為這里包養的孩子打開了一扇窗。

么窩小學有221名師生,由于山高路遠、交通不便,這里的孩子從未走出過大山,對山外的世界充滿渴望。“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成為不少孩子的夢想。

2016年7月,駐村第一書記策劃組織了“關愛山區兒童,包養感懷黨恩在行動——隆林么窩村孩子走出大山、包養網走進南寧”主題交流活動。3包養天時間里,38名師生參觀廣西科技館、南寧市動物園,并在廣西大學、南寧市十四中進行學習交流。同時,在包養第一書記牽頭下,兩個美國孩子到么窩村體驗農村生活10天。美國孩子與么窩村孩子一起交流包養網英語、苗語。

安裝包養了多媒體教室、配置了課桌椅、解決了網絡經費……如今,么窩小學軟硬件都得到了改善。

2017年12月5日,么窩小學遠程英語課正式開講。小學二年級到六年級每周有兩節英語課,由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大學生志愿者擔任小老師,通過網絡視頻進行遠程課堂教學包養。“這有效解決了我校英語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么窩小學校長韋成業說。

第一書記還引來獨立團百壽山基地公益包養組織的包養幫扶。獨立團與么窩村達成初步意向,成立么窩村愛心公益基金,幫助68戶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實現就業。 (記者/徐順東 通訊員/林 斌 韋珺儒 原文編輯/蘇必慶 黃颯颯)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