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工人正在進行古琴、古箏制作。在徐場村,幾乎每一處院落里都“藏”著一包養網個民族樂器加工包養廠,遍布徐場村的80余家樂器作坊吸收了村里大量的勞動力。
20世紀60年代,為了防治風沙,焦包養網裕祿帶領蘭考人大量種植泡桐樹,泡桐也因此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焦桐”。但誰也沒想到,半個多世紀后,廣植于蘭考的泡桐作為極佳的樂器材料,為蘭考帶來利潤豐厚的收益。
2017年3月,河南蘭考,這個曾經因貧窮和焦裕祿精神而聞名的國家級貧困縣,終于脫貧摘帽,成為全國第一批實現包養網脫貧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
鹽堿地里長出的財富
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是蘭考樂器作坊最集中的村,當地第一家制造樂器的工廠——中州民族樂器廠就誕生于此。
泡桐是蘭考特色木材,質地均勻,不易變形。除防風治沙外,泡桐還可以制作家具。
20世紀80年代,一位上海樂器師傅發現,泡桐板材十包養分適宜做樂器。這位樂器師傅在徐場村找到了從事桐木板材加工的代士永,從此,代士永成為上海制造樂器廠家的原材料供應商。與樂器廠深入接觸后,代士永得知樂器成品竟可賣到高價,便決心獨立辦廠。1988年,他從上海、揚州高包養薪聘請了幾位師傅,在蘭考開辦了第一家制造樂器的廠家中州民族樂器廠。
很快包養網,許多在中州樂器廠打工的村民學包養會手藝后,開始自包養網家辦廠。不到十年時間,制作古琴、古箏等各類民族樂器的大小廠家遍地開花。祖祖輩輩拿慣了鋤頭的農民,靠著鹽堿地里長出的泡桐木,也撥動了暢想美好生活的琴弦。
普惠金融助力樂器村
雖然從業者甚多,但多年來包養由于交通不便、資金包養網匱乏等原因,當地的樂器生產始終停留在小作坊階段。隨著市場競包養網爭的變化,蘭考古琴行業急需升級。
在政府的支持下,變化在幾年間悄然發生。徐場村扶貧駐村干部周運鋒是這些變化的見證者。
周運鋒原是包養網蘭考縣文化局副局長,因有文化管理經驗,被派至指導樂器村。周運鋒記得,2014年他剛到徐場村時,這里的路面坑坑洼洼,快遞都無法送達。當時,徐場村共有20多家古琴作坊,村民打工月入3000元就已是高薪。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當地出臺了多項有力的扶包養網貧舉措。
縣政府動用100多萬元資金為徐場村修建了柏油路,村里也接通了自來水,但最讓村民感動的,還是普惠金融政策的落實。
周運鋒介紹說,通過普惠金融包養,政府為村民辦作坊提供10萬到20萬元的貸款擔保,村民能申請到低息甚至無息貸款。
徐亞沖父子的古琴作坊就是普惠金融的受益者。今年25歲的徐亞沖做琴已經十年,從少年時起,便曾先后到揚州、五臺山等地拜師學習古法做琴。2011年,徐家從政府貸款10萬
元,正式辦起自家的古琴作坊,僅用一年,就還清貸款。
徐亞沖把做琴看作一項神圣事業,選材、浸泡、烘干……每道工序包養都親力親為。也因此,徐家古琴一年只賣100張左右。
這些琴報價上萬元,成了徐場村古琴產業的“高端線”。徐亞沖的琴大多數被賣給各包養網地音樂學院的老師和學生,憑借口口相傳,摸索出了一包養條異于其他作坊的銷路。
“觸電”的泡桐
為了擴大古琴產業的銷路,蘭考與阿里巴巴的“農村淘寶”開展合作。通過阿里巴巴,蘭考的古琴不僅賣到全國各地,還漂洋過海賣到了新加坡、美國和韓國等包養地。越來越包養多的當地人開起了網店,銷包養售古琴。
85萬人口的蘭考,目前全縣注冊的古琴生產企業有187家。此外,還有超過200家網店,通過以“農村淘寶”為代表的阿里巴巴線上平臺銷售古琴、古箏。
古琴行業還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并形成了集聚效應。在蘭考縣電商產業園,80多家入駐的創業企業中,銷售古琴古箏的公司超過一半,它們與一街之隔的物流園一起,形成了線上包養線下融合發展的古琴產業鏈,吸引大批年輕人返鄉和留包養鄉創新創業。
數據顯示,蘭考返鄉創業農民目前已達2.63萬人。“制作、銷售、物流,古琴產業和衍生的上下游行業,解決了蘭考幾萬人的就業。”蘭考縣電商辦主任孔令衛介紹。
“90后”唐佳偉就是其中之一。他說,以前賣琴只能靠展會,一到時間,廠里就拉著幾車樂器過去。現在他家開了網店,還有“農村淘寶”小二進行指導,省去很多中間環節,買家想了解產品音色,可以直接視頻交流,再通過快遞發往各地。除國內業務,跨境電商也做得不錯。現在,他家一年銷售額在包養網3000萬元左右。
在電商物流園,有不少他的同齡人。商務局給這些商戶提供大幅優惠,前兩年免房租。在物流園,水電和物流一應俱全,顧客下單,當天就能發貨。
蘭考縣商務局局長李懷彬介紹,2017年蘭考電子商務交易額為12.3億元,其中阿里巴巴電商平臺交易就高達8億包養元,包養網僅古琴一項交易額就高達1.62億元。
2017年3月,蘭考宣布脫貧后,徐場村僅剩7戶共計12名貧困人口。在周運鋒看來,徐場村人的精神面貌和從前大不一樣。
在徐場村,人們沒時間閑聊,“家家戶戶都包養在忙生產。”
1 2 3 4 5 6 7 8 9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