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書包”8S包養行情年為村民送書上萬冊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楊志榮的“流動書包”背了8年。每周的一三五,他都要把三四十本書放入方方正正的書包里,帶到11個村小組,其中最遠的距離村委會12公里。

楊志榮是云南省安寧市青龍街道辦事處趙家莊村村委會“農家書屋”的專職包養網圖書管理員,自2011年10月趙家莊村村委會推出“流動書包”制度以來,他已經背壞了3個書包。

書包很沉,但楊志榮喜歡背。“圖書室每天打掃,但是根本沒人來看書”,背著書包去村小組活動室,村民們就會來翻翻。入村的時間長了,哪個村哪個人喜歡看什么書,他都知道。去之前,他會給他們找好圖書,不讓村民失望。

“我們送到村里,農家書屋的書基本能用上了。” 楊志榮說。

早在2008年,趙家莊村村委會的農家書屋就建了起來,但由于村民居住分散,很少有時間、也不習慣來村委包養網會讀書,農家書屋大多時候閑置。

閑置的圖書讓趙家莊村村支部書記李海濤心里發慌,他想到了每周都要去村小組上門服務的村干部們。

李海濤介紹,2010年,為了不讓群眾多跑路,趙家莊村村委會改變工作作風,村里的為民服務站不再坐等村民上門辦事,每周的一三五,涉及村民生產生活的部門,如農業、土地、審計、法律糾紛等,工作人員包養網就會帶著公章和相關文件,來到每個村小組,為村民現場辦公。11個村小組,工作人員每個月要去每個村小組4次。

在李海濤看來,村為民服務站前移,農家書屋也可以前移。村民不僅可以政策咨詢不出村、就業服務不出村、辦理社保不出村、勞動合同管理不包養出村、申請政策補助不出村,借書看報也不用出村了,方便那些在家務農又愿意學習的群眾。“這是村干部改變工作作風、做好群眾服務的基礎。”他說。

2011年,流動的村為民服務站增加了一個“流動書包”,靠著這個小小的書包,楊志榮為11個村小組送去了近3000冊圖書。

楊志榮發現,村民們的閱讀喜好大多為文學類、生活類和養殖類。每年12月到次年2月的防火時間,閱讀量最大的是守在包養各個山口的護林員。“守林工作枯燥,看書可以打發時間。”一個村委會有15個卡點包養網,楊志榮每次都會專門去這些卡點,給護林員送書。大田畝村的李雙富,每次向楊志榮借五六本,大約一周能看完,《亮劍》《楊虎城大傳》《中國遠征軍》《退伍兵》《市長日記》,都是他看過的書。

據村干部觀察,自從“流動書包”進入村莊以來,村民的素養在潛移默化中有了提高,“過去講國家政策,村民聽不懂也不聽,自干自的。”李海濤說,現在村民會主動向圖書管理員提出“帶點報紙來看,了解包養一下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趙家莊彝族群眾較多,村委會不僅靠“流動書包”把文化送進村莊,還努力把村莊的彝族文化留存下來。

在趙家莊村村委會“農家書屋”的包養旁邊,是趙家莊彝族文化村史陳列室,這個有兩間包養屋子的村博物館,用實物和圖片記錄了趙家莊彝族群眾的生活包養網習俗、農業生產、服飾演變、文字文化以及有代表性包養網的彝族家庭,博物館里收藏的器物,都是村干部到各村小組收集來的。

趙家莊送書進村、送書到田間地頭的服務模式,盤活了沉睡的農家書屋。此后,“流包養網動書包”在青龍街道辦事處各村委會 (社區)農家書屋推廣開來。

青龍街道文化綜合包養網服務中心主任善永興說,“流動書包”的推廣,不僅激發了村民的閱讀興趣,也推動了農家書屋的建設。每年,村委會圖書管理員都會到村民家中征求村民意見,使農家書屋購買的圖書更有針對性。據不完全統計,8年來,青龍街道的“流動書包”為群眾送去了1.2萬余冊圖包養書。

不僅如此,青龍街道文化綜合服務中心還與云南省圖書館簽訂協議,由圖書館每年給青龍街道提供1000冊下架期刊。中心的工作人員把這些期刊分類整理,哪個部門到村里搞活動,他們都帶著期包養網刊跟著去。到了村里,打開汽車后備箱,讓村民自己挑選。“喜歡看的就帶走,只要包養登記一下,不用還回來。”善永興說。

他們還鼓勵文化站到青龍街道的圖書館去借書,用“流動書包”送到村民家中,一個月后歸還。

圖書館建在青龍街道的龍川街。這條綠樹覆蓋的街道,路不長,卻有兩個網紅打卡點:“鄉愁書院”和“鄉愁圖書館”。

2017年,為推動農村居民的閱讀率,云南出版集團與云南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開始實施在包養全省傳統鄉鎮和村落建設100家“鄉愁書院”。青龍街道用了20多天時間把原來一家機關閑置的食堂建包養網成了“包養網鄉愁書院”,成為云南第一個建在鄉鎮的新華書店,也是云南的首家“鄉愁書院”。書店的工作人員說,城區書店較少有人問津的科技類書籍,在這里大受歡包養網迎,水電維修、烹飪技術、養生保健類書籍銷量也不錯。

包養

離 “鄉愁書院”不遠,是今年1月建起的“鄉愁圖書館”。圖書館由青龍學校老校址的閑置包養教室改造而成,350平方米分為藏書區和閱讀活動區,館內藏書1萬多冊。

“鄉愁書院”和“鄉愁圖書館”裝修風格一致,所用的桌椅,擺設的電視機、水壺、嬰兒凳、竹籃、鳳凰牌自行包養車、電筒、臺燈、飯盒、雪花膏等,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來自民族地區的老物件。青龍社區搞綠化的中子英看見書店墻上的老照片里,有自己身著彝族服裝年輕時的照片;青龍學校教師唐會芬沒想到,原來給學生上化學課的板書,還留在“鄉愁圖書館”的黑板上。

平時安靜的龍川街包養,到了周包養網末就成了青龍街道的鄉街子(農村集市——記者注)。四面八方趕來做買賣的人,沿龍川街一字擺開,叫賣的、趕集的,把一條街擠得熙熙攘攘。

“鄉愁圖書館”包養網管理員董麗花發現,每次趕集,戴眼鏡的擼擼(化名)都要來圖書館。這個10歲的男孩來自云南昭通包養,跟隨父母,哪包養網里有集市,父母就去哪里賣小百貨。自從“鄉愁圖書館”建成后,擼擼不用再坐在攤位上風吹日曬,圖書館優雅寧靜,讓看書或做作業的擼擼一待就是一天。

董麗花說:“‘鄉愁圖書館’就是‘兒童托管所’和社區的公共客廳。”

每個周末,青龍社區的工作人員和云南經濟管包養理學院的大學生志愿者都要來圖書館開展“七彩課堂”活動,內容有作業輔導、興趣班、知識競賽、讀書會等。這些活動,無論是生活在社區的孩子,還是跟隨父母來集市上做買賣的農村孩子,都可以免費參加。

青龍街道黨工委宣傳委員王思斯介紹,青龍街道的少數民族有彝族、苗族,人口占青龍街道總人口的11.8%。兩個民族都擁有歷史悠久而豐富的文化。“鄉愁書院”和“鄉愁圖書館”設有專門的書柜陳列地方少數民族文化出版物,讓當地群眾了解自己的文化。

在王思斯看來,傳承民族文化和建設書香社會都離不開政府扶持。群眾在哪里,文化的基礎服務設施就要建在哪里,提高村民文化素養,對傳承本民族文化具有積極意義。

“補齊鄉村閱讀短板包養,才能更好構建一個民族文化百花齊放的書香社會。”王思斯說。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