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S包養行情原古堡逐夢共同富裕紅寺堡易地生態移民安置區鄉村振興故事_中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信息門戶

作者:

分類:

在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柳泉鄉柳泉村,村民在采摘黃花菜(2020年7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楊植森攝

新華社記者王磊、張亮、靳赫

九曲黃河出甘入寧,一路折而向北,造就了富饒的河套平原,也留下包養了寧夏中部干旱帶近在咫尺卻“望黃興嘆”的千年渴水遺憾。人跡罕至的荒涼讓這里曾長期作為炮兵部隊訓練的靶場。上世紀90年代,國家在此實施的揚黃工程奮力一舉,將黃河水提升300多米,流淌進這片名為紅寺堡的荒原。

自此,這個與黃河擦肩而過的荒原迎來新生。23年間,陸續有23萬人從西海固地區移民至此,艱苦創業求生存,脫貧致富奔小包養網康,將昔日炮兵靶包養網場變成了美麗宜居的全國最大易地生態移民安置區。踏上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位于寧夏吳忠市的紅寺堡區干部群眾“兵不卸甲,鞍不離馬”,錨定建設全國易地搬遷脫貧致富示范區的目標,奮楫鄉村振興,逐夢共同富裕。

產業迭代記:突圍發展瓶頸包養網

初冬時節,西北旱塬上寒風凜冽,而在紅寺堡駐村6年的苗軍今年卻怎么也找不到冬閑的感覺,他牽頭成立的黃花菜合作社每天不停歇地向各地客商供貨。黃包養花菜,這個助力紅寺堡脫貧的特色產業,如今正蝶變為增收富民新“引包養網擎”。

“產業規模就這么大,畝產已基本穩定,想繼續從黃花菜里擠出‘增收油’,只能向產業升級要答案。”紅寺堡區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王銳說。今年,紅寺堡建成了黃花菜大數據交易中心,萬噸深加工生產線投產運行,有了產業鏈和定價權,紅寺堡的菜農們底氣十足包養網

在苗軍的帶動下成為種植大戶的馬六八,今年靠10余畝黃花菜收入15萬元。往年被菜販子“拿捏得死死的”他終于揚眉吐氣一回:“黃花菜采摘期短,一開花就掉價,菜販子每年掐著日子來壓價收購。今年區上引進了水發集團這樣的大企業,用良心價保底收購,菜價一下就上來了。”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基礎。黃花菜產業升級之路是紅寺堡諸多特色產業的一個縮影。吳忠市委常委、紅寺堡區委書記丁建成說,我們定下了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脫貧戶收入增速高于農村人均水平這“兩個高于”的目標。扶貧階段種幾畝地、養幾頭牛的傳統產業模式難以支撐這樣的增收目標,必須走質量增收、綠色增收、品牌增收的新路子。

新路子要有新理念帶。位于羅山腳下的紅寺堡是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的黃金產區,包養但釀酒的不會賣酒,這里的葡萄酒連續五年獲國際大獎,卻走不出“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包養。紅寺堡轉變觀念發力市場端,政府牽頭注冊公共品牌,成立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舉辦葡萄酒商大會。在7月份舉辦的葡萄酒商大會上,僅僅3天,紅寺堡與各地酒商的簽約金額就已經近億元。

包養新路子還要靠新農人蹚。新臺村大學生“羊倌”馬軍在武漢擁有一家年營收800萬元的咨詢公司,2020年因疫情暫時無法返回武漢的他索性在老家搞起了養殖。專職做商業咨詢的馬軍很快就重塑了新臺村的養殖模式。“傳統養殖供商超的模式發展空間有限,我主要做家庭會員包養制,為客戶訂制高端肉品。預計明年我能幫村里養殖戶高價銷售1萬只羊。”馬軍說。

枸杞、紅酒、肉牛、灘羊……紅寺堡在發展特色產業時更加注重生產與流通并舉,培育與提升并行,用高質量發展鼓起農民錢袋子。今年上半年,紅寺堡農民人均收入實現了12%的增幅。

鄉村美顏記:打破“顏值”焦慮

“你們包養網應該夏天來,冬天的村子不好看。”電話那頭,海成軍對記者的采訪起初還有點“抗拒”。他是紅川村村支書,遺憾記者冬天來采訪看不到最美紅川。然而當記者驅車駛入紅川村時,“不在顏值巔峰”的村容村貌還是讓人眼前一亮。

白墻灰瓦的磚房依地勢鱗次櫛比排開,屋頂上的太陽能板反射著冬日暖包養陽,硬化的水泥路干凈筆直。身著亮橙色制服的環衛工人騎著保潔三輪車沿路巡邏,不放過一個煙頭和紙屑。

“人改變環境的力量能有多大包養網!”20多年前第一批進駐紅寺堡的干部李吉感慨道:“我第一次來紅寺堡時,這里是一望無際的沙丘。屋里的窗臺一天不擦就是一層沙,而現在連路上都看不包養到沙了。”

在荒原上要種活一棵樹,維護一片凈,要比其他地包養方多花數倍精力。紅寺堡開發的前20年,當地干部帶領移民戰風沙、斗干旱,累計人工造林124萬畝,實現了“人進沙退”的生態逆轉。脫貧后,紅寺堡開始在厚植20年的生態基礎上謀劃“由綠向美”升級,“紅黑榜”“紅黃牌”“積分制”等工作機制一級抓一級,傳導壓力,激發動力。

“鄉上每個月都要給包養網各村打分,得分高的上紅榜有獎勵,得分低的拿黃牌被警告。”海成軍起初壓力很大,老百姓有的愛干凈,有的不講究,要讓村容村貌整潔美觀,關鍵要想辦法激勵“后進生”,“積分制”應運而生。

走進紅包養網川村“積分超市”,貨架上的洗衣液5分一袋,洗手液3分一瓶。這個“分”并不是現金計量單位,而是要村民通過出義務工美化庭院、維護衛生環境等包養網包養明行為賺得。

包養網天早上5點多,38歲的村民馬金蓮都要趕在家人起床前把屋里屋外打掃干凈。今年她家被村上評為“美麗庭院”,積分賬上賺了300分,她一氣兒從“積包養分超市”兌換了一大堆日用品。

“鄰居們看我大包小提地從村‘積分超市’往家里搬東西,都心動得不行。如今我這‘潔癖’也傳染了他們,大家比著誰家院子干凈,誰家窗子明亮。”馬金蓮說。

從荒原向菜園、果園、花園、公園步步升級,從3個樣板村向14個重點村、全部64個村莊以點帶面,紅寺堡在提升“顏值”上不搞盆景,不撒胡椒面,走出了一條注重品質和獲得感的鄉村“美顏”之路。

追求“顏值”,可紅寺堡并非膚淺的“顏值控”。亮面子,美里子,最重要的還是富“腦子”。在婦女文盲率一度較高的玉池村,如今既喂得了牛羊、又品得了詩歌的“女文青”越來越多。用文學改變自己命運的“拇指作家”、全國人大代表馬慧娟,在村里創辦了“泥土書香讀書社”,農閑時間組織婦女們識文斷字,吟詩作對:“腹有詩書氣自華,日子越過越好,村里的姐妹們也渴望‘詩和遠方包養網’。”

移民融入記:走出認同困境

扶貧熱播劇《山海情》中,黃軒飾演的基層干部馬得福用“人有兩頭根”的道理勸說涌泉村整村搬遷的場景令人淚目。現實中,“斷根”與“扎根”正是易地扶貧搬遷最難處理的一層關系。紅寺堡23萬人來自西海固400多個村子包養,如何“斷根”“扎根”,如何融入融合,這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在紅寺堡,宗族關系等傳統上影響村民行為的人情關系因為移民重組而消失。”紅寺堡區公安分局政委張銀伏說。

現代化的鄉村治理模式不斷探索完善: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完善人民民主包養程序,“輕裝上陣”的紅寺堡因勢利導,向民主、法治要治理效能。

在紅寺堡農貿市場經營百貨店的王飛遇到一件煩心事,妹妹和未婚夫共同生活兩年后分手,男方家嫌女方彩禮退得少,隔三岔五到店里攪鬧。“這種事若發生在非移民村,村里的長輩就會出面調解。但移民區村民相互不熟悉,需要外界提供更多‘潤滑劑’。”紅寺堡鎮派出所所長王瑞東說。

“潤滑劑”之一,就是“菜單式調解”。紅寺堡把轄區內的各種調解力量集結匯編成“菜單”,由當事人自主選擇調解員。男方家屬再一次來鬧后,王飛報了警。在社區警務室,他從“菜單”上挑選了包養網“看著臉熟”的社區工作者張桓志作為調解員。

“選他是因為我們都在一個社區居住。說情理,算細賬,包養網在調解員的幫助下,一下午我們握手言和。”王飛說。

“吾心安處是故鄉”,這是紅寺堡人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如何實現“心安”?紅寺堡人還有一句不常掛嘴邊但卻融入尋常日子的話:“能當家處便是家”。23萬移民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磕絆與摩擦在所難免。紅寺堡以規范村包養民代表會議制度為抓手,變“替民做主”為“由民做主”。

今夏大河村遭遇大旱,當地政府擬對遭災村民給予補貼。給誰不給誰,標準怎么定,村民們都盯著這份補貼名單。1包養網0月,村里召開代表會議,38名由老百姓自己選出的村民代表逐戶了解災情,最終選出500多戶享受補貼。名單一公示,村民們心服口服。“老百姓在自己的事情上能當上家,才會把這里當家。”大河村村支書伏聚鵬說包養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