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包養網林包養網各族自治縣包養網是廣西最后8個脫貧縣之一,過去不少群眾分散居住在一個個山弄里,貧困程度深。在決戰脫貧攻堅過程中,當地因地制宜謀劃搬遷工作,選擇將大型安置點建設在靠近縣城中心、發展基礎好的位置。
“鶴城新區安置了來自全縣16個鄉鎮175個村的3300余戶1.4萬余人,占到全縣總搬遷人口的76%。”新州鎮鎮長楊俊平說,隆林少數民族包養占比高,鶴城新區也是一個苗、彝、仡佬、包養網壯、漢等5個民族聚居的“包養網大家庭”。
2018年底,在政策扶持下,田志明從幾十公里外的山村舉家搬進縣城。“原來老家整個屯才100多人,這里一棟樓就有幾百人。從山里到山外,感覺世界包養大了不少。”田志明說,當初在經歷了一段時間喬遷新居的欣喜后,面對新的生活,他內心多了些不包養安。
離開故土,搬遷群眾不僅面臨著收入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的挑戰,對于多民族混居的安置點包養來說,不同民族的群眾也需要互相適應。
搬遷戶在鶴城新區的幫扶車間里加工電子器件包養。新華社記者 楊馳 攝
為了打消搬遷群眾的顧慮,各級黨委、政府做出一系列部署和安排,利用政策、整合資源在鶴城新區附近打造了脫貧奔康產業就業園,先后引進了27家包養企業,并設置了幫扶車間,已經安排1000余名搬遷群眾就業。此外,安置點還實施托底安包養網置就業和技能培訓,安排有140多個公益性崗位,先后為近3000名搬遷群眾組織了技能培訓。
在園區的隆泰電子有限公司幫扶車間,十幾名工人坐在設備前加包養網工著電子配件。幫扶車間負責人何軍剛說,政府為幫扶車間提供了租金減免、吸納脫貧戶就業補貼等支持政策,考慮到搬遷群眾靈活就業需要,車間實行計件工資制。
除了就近就包養業,包養網外出務工是搬遷群眾增加收入的另一重要渠道。在鶴城新區的粵桂包養網勞務協作服務中心,大屏上滾動著就業信息。“服務中心日常包養網為搬遷戶提供就業崗位推薦、就業動態跟蹤、技能培訓包養提升等多種服務,我們每年組織多場線上線下招聘會,碰到節假日,還組織務工專車點對點接送務工人員。”服務中心包養工作人員羅仕敏說。
隆林羅湖小學的學生們正在進行體育鍛煉。新華社記者 楊馳 攝
孩子讀書是搬遷戶的心頭大事。記者走訪看到,社區里包養配套有幼包養網兒園、中小學、兒童成長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等。駐社區工作隊員郭兵說,今年秋季學期,鶴城新區周邊的羅湖幼兒園、羅湖小學、第五中學在校生規模超過4500人。
“今年是羅湖小學辦校第3年,我們組織過測試,以班級為單位,孩子們入學一年后的平均成績較最初進來時提高了2包養網0多分包養。”隆林羅湖小學校長韋進新說,為了配強學校教職工團隊,縣里教育部門專門遴選了一批優秀教師到校任職,并新招聘了30多名年輕教師,覆蓋各個教學科目包養網。
搬到鶴城新區后,田志明的兩個女兒實現就近入學。在鶴城新區非遺文化藝術培訓中心、鄉愁記憶館等配套功能區,他的女兒有時還會和小伙伴一起,分享、體驗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
據介紹,為了讓來自十里八鄉的搬遷戶更好地融入新環境,社區建立了“黨委+居委會+樓棟分片”的聯系機制,并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服務平臺,開展民族特色節慶等一系列活動,推動村民變市民、分散變集中包養網、生人變熟人的“三變”。
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大型易地搬遷安置點鶴城新區。(受訪者供圖)
2020年,鶴城新區入選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在安包養網置點配套和服務管理日趨完善的同時,田志明一家人也逐漸融入了這個萬人“大家庭”,拆舊房獲得的補貼一部分用于了裝修新家。
“現在在鶴城新區包養的生活很安心包養,老家拆舊后就復墾了包養。”田志明包養說,前一陣子,復墾的土地上剛剛收獲了新一季的玉米,顆粒飽滿。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