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繪和美村莊同心圓——從“大美大冶·共同締造”活動看大冶鄉村善治新實踐_中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甜心S包養網信息門戶

作者:

分類:

新時代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推進鄉村振興,如包養網何更好地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匯聚起群眾的智慧和力量?

“全國百強縣市”湖北省大冶市的“黨建引領·活力村莊”基層治理改革,曾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2022年,該市接續深化基層治理體系的改革創新,深入開展了“大美大冶·共同締造”活動,發動農民群眾在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中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為這一問題找到了答案。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為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湖北省委提出,“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

“大美大冶·共同締造”活動正是大冶市結合本地實際,以“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加快建設更加美麗、文明、幸福大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抓手。黃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書記郝勝勇說,大冶市以城鄉社區為基本單元,大力推進“共同締造”10個省級和27個市級試點城鄉社區建設,以改善群眾身邊的實事和“小事”包養為切包養網入點,以建立和完善全覆蓋的基層黨組織為核心,以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為目標,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組織群眾、發動群眾,讓群眾真正成為“共同締包養網造”的主導者、建設者、受益者。

黨建引領,筑牢“共建共治共享”之基

——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體系,讓黨的領導“一竿子插到底”

大箕鋪鎮曹家晚村小學的外墻是一塊銅色浮雕,包養描述的是曹家晚村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的光榮歷史。從包養成立鄂東南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再到紅色美麗鄉村建設……浮雕的后記警醒參觀者,“光榮傳統不能丟,丟就丟了魂;紅色基因不能變,變就變了質”。

浮雕的對面是村里的紅星廣場,廣場一側的紅墻上,懸掛著曹家晚村革命先烈事跡的展牌。村里的主干包養網道平坦整潔,兩側栽著綠樹。該村黨總支書記曹曉輝介紹:“我們深挖紅色資源,動員大家一起把曹家晚村打造成為紅色美麗鄉村。村民們參與熱情很高,主動拆除了17包養網個旱廁和5個危房,5名村民個人出資修復了老建筑,10名婦女自發組織紅色鑼鼓隊進行表演,5名小學生加入‘紅星閃閃’宣講隊為游客和同學宣講革包養網命精神。”

然而,在紅色美麗鄉村建設之初,也有個別村民表示對這項工作不理解。村黨總支沒有“悶頭蠻干”,而是動員灣組黨支部、理事會一起,收集到村民意見建議45條,形成了25條項目清單,并登門入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讓群眾的期盼變成了工作重點、群眾的力量匯聚到了工作中來。曹曉輝說:“我們縱向發揮村黨總支、灣組黨支包養部和黨員中心戶的作用,橫向成立了紅色文藝隊、紅色文化宣講隊、鄉村規劃組、項目建設組、產業發展組、項目監督組、環境整治組、評包養網議公示組,在組織體系上保證了黨組織對群眾的凝聚與動員。”

以“共同締造包養”的理念和方法推進鄉村振興,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領導核心,織密基層組織網絡是關鍵舉措。大冶市委副書記、市長孫輒介紹:“我們進一步完善了‘鄉鎮黨委-行政村黨組織-村莊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鄉村四級組織體系,推進群團組織向村灣包養網延伸,并建強用好農民合作社、產業協會、文藝隊、理論宣講隊等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覆蓋每一戶群眾的組織體系。”

保安鎮沼山村楊文昌灣也是這一組織體系的受益者包養網。在2022年的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過程中,該灣組76歲老黨員楊道勝帶頭拆改,并主動來到聯戶家庭,記錄下大家的意見建議,動員大家積極參與。在他的帶動下,有的家庭自愿拆除了危舊房,有的家庭投勞參與到村莊建設中。

“我們縱向通過黨總支指導黨支部、黨支部領導黨員、黨員發動群眾、群眾影響群眾的方式,把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了起來;橫向通過成立產業發展、項目建設、監督、評議等理事會,讓村灣群眾都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投身到村莊建設當中。”沼山村黨總支書記張遠興說,“基層黨組織凝聚和動員群眾的能力明顯變強了,大家有的自愿出錢,有的積極出力。有了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很多過去不好干的工作推進得很順利。”

據了解,大冶市共組建村灣(小區、樓棟)黨支部或黨小組2948個,實現了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37個試點城鄉社區新成立各類社群組織212個,筑牢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組織基礎。

以村民為主體,從“要我干”到“我要干”

——創新從“干什么、誰來干”,到“怎么干、干咋樣”的工作方法,讓群眾意愿、群眾參與、群眾受益貫穿始終

“咱村的自來水接到盆里能積下一層水垢,啥時候能用上市里的自來水啊?”“路邊景觀樹的樹枝都能扎著臉了,得定期修剪。”……2022年9月6日夜,保安鎮盤茶村柯樓灣村民圍坐在灣組小廣場上,熱鬧里夾雜著一點兒火藥味,熱烈討論著如何建設好自己的家園。

在這場柯樓灣“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夜談會上,村民有的表達著訴求,有的說出了期盼,也有的提出了建議。村民黃元香的一句“改善環境的同時,也要倡導健康的生活理念,我可以免費教大家跳舞,一起運動起來。”引來一陣掌聲。

夜談會一直持續了一個半小時,盤茶村和柯樓灣的黨員干部邊聽邊記,針對大家提出的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管理、房屋安全隱患治理等共性問題,當場提出了解決思路。

現場參加夜談會的大冶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居勤對大家伙兒說:“生活在一個灣子,人人都是主人翁。你們共同締造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景這么強,黨和政府一定大力支持。”說罷,有村民當場表示:“我們也不能光靠上級黨委和政府。我們得一起努力,用自己的雙手把村灣建設好。”

夜談會結束不久,盤茶村和柯樓灣的黨員干部就將會上記錄和會下走訪收集到的民情民意,整理成了一個工作清單,涵蓋村民期盼解決的道路、電燈、用水等11個類型20多項問題。

群眾的急難愁盼搞清楚了,下一步工作該怎么干?盤茶村黨支部書記明安池召集全村黨員和村莊理事會成員一起商議,決定在干部帶頭的基包養礎上,由1名黨員聯系15戶群眾,動員群眾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參與到村莊建設中來。

說干就干!2022年9月下旬,柯樓灣開展了一場環境清理活動,灣組群眾愿意出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技術的出技術、有點子的出點子,“八仙過海”、爭相上陣。

柯尊兵主動去學習了解自來水改造的相關政策,回來后向大家做宣講,并帶頭做了改造;王漢香主動接下了盤茶大道景觀樹的養包養護工作,定期為景觀樹澆水、施肥和修剪;包養網柯尊潤自愿捐獻了30余盞路燈……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很快就讓柯樓灣接通了市水務集團的自來水管網,硬化了2000余米溝渠,改造了兩處廣場,建設了兩座大三格化糞池,安裝了300余米籬笆,完成了20余處墻體彩繪。

環境清理活動中,每家每戶都首先把門前打掃得干干凈凈。村民張蘋說:“包養網大家意識到房前屋后都是自己的‘責任區’,發自內心地想把衛生搞干凈。”

包養于工作干得好不好,柯樓灣還建立了農戶自評、村民互評和村級審核的群眾共評機制,對群眾滿意度高的項目負責人進行表揚,反之則進行批評督促。明安池說:“以‘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建設美好家園,實現了群眾的全過程參與,群眾的思想包養觀念也從‘為我改善’變成了‘我要改善’。”

據了解,大冶市用好灣組夜話、星空夜談等方式,在37個試點城鄉社區開展評事議事活動788次,收集問題1089個,梳理形成任務清單;發動群眾參與共建,累計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等各類項目756個,投工投勞2萬余工時。

此外,大冶市還在鄉村完善了“通過村莊理事會商議、村莊群眾代表會決議,決議結果、實施方案、辦理情況向村莊居民公開,重大事項向村‘兩委’報告”的機制,推動“大美大冶·共同締造”活動成果的常態化長效化。

激發內生動力,既要“口袋富”也要“腦袋富”

——圍繞興村富民做強產業,開展互評互鑒推進鄉風文明

同心大舞臺、修舊如舊的民居、房前屋后小景包養觀、墻體彩繪……在青山環繞下的金山店鎮火石村,雞犬相聞、幾步一景,宛若一幅充滿詩意的田園畫卷。

火石村黨支部書記陳林依然記得,如今被十里八鄉贊譽為“美麗火石”的火石村,曾是一個讓群眾心里“上火”的偏遠落后村。2017年,火石村學習借鑒福建省廈門市開展“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經驗,結合包養網“黨建引領·活力包養村莊”基層治理改革,凝聚村民合力,先后完成了兩個灣組的整體提升,改造了文化廣場、灣組廣場、危橋和水塘,新建了衛生室、農產品展示大廳,讓火石村的“顏值”提升了一個檔次。

村莊變美了,能不能用“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讓村民共同富起來呢?這是火石村“兩委”近幾年一直琢磨的問題。

在該村菊花種植園里,翠綠的菊苗成行生長。陳林告訴記者:“我們依托村經濟合作社發展了200畝福田白菊和80畝鮮切菊花,每位村民都能通過這一高效農業獲益。”

為什么全體村民包養都能獲益?陳林解釋:“我們走村企合一的路子,流轉了全包養網村1142.6畝耕地,整合項目和資金成立火石村經濟合作社,讓資源變成了資產、資金變成了股金、農民變成了股東。”

“現在依托村經濟合作社,火包養網石村形成了以鮮切花、中藥材為主導的種植結構,還投資建設了菊花加工生產線,并發展鄉村旅游。”金山店鎮鎮長孟志強介紹,“村民可以通過獲取地租、合作社利潤分紅以及參與合作社生產經營等方式獲得收益,實現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火石村的實踐在大冶市不是個例。在靈鄉鎮楓橋村,大冶康之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2000多畝種養基地里,林下中藥材種植風生水起,林間還有“呦呦”鹿鳴。這里每年吸納農民就業近百人,從土里刨出了包養“金疙瘩”。

“我們深刻認識到共同締造與共同富裕具有內在一致性,將兩項工作深度融合、一體推進。”大包養冶市委副書記潘小進說,運用“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各村灣建立完善了“村集體+市場主體+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村莊理事會+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采取訂單協作、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生產托管、勞動務工、土地流轉等多種方式,有力促進了共同富裕。

農民群眾只有口袋富了不算富,更要看他們的精神風貌怎么樣,要塑造鄉村文明新風尚,豐富鄉村精神文化生活,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

草坪上擺放著幾個長條板凳,正對著是一面中間刷白、四周灰色的墻體。這里便是同心影院——火石村村民觀看露天電影包養網的地方。

在同心影院的兩側,一側貼著火石村的村規民約,另一側貼有一張光榮榜和一張共評榜。共評榜上橫欄是評比內容,豎欄是參評村民的姓名。陳林告訴記者:“我們通過村民代表會議征集群眾意見,制定群眾認可的村規民約,還每月開展相關評比,評選當月的活動之星,并發放相應獎品。這樣就提高了大家的積極性。”

據了解包養,為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火石村動員群眾舉辦了“美·在火石”鄉風評議、尋找“最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評選等活動,讓群眾評選出身邊的榜樣,并用身邊的榜樣教育激勵群眾。

“用‘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發動群眾共同制定通俗好記的村規民約,并在群眾中間開展互評互鑒,實行積分制,大大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也讓文明鄉風吹進了群眾的心里。”郝勝勇說,以“小積分”推進“微治理”,“小切口”帶來了大變化。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