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鞏固脫貧成效的根本——走訪隆林各族自治縣常么小學_中國發展門一包養心得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中國網訊 (記者 郜玉至 羅蘭素丹 )老包養網話講:“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教育貧困是比經濟貧困更深層次的貧困。給邊遠民族貧困地區的孩子創造良好的教育條件是夯實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包養俱樂部甜心寶貝包養網礎,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核心手段。近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54個貧困縣全部清零的契包養網機下,記者來到隆林包養網各族自治縣德峨鎮常么小學,去見證優質教育資源在農村“開花結果”。

  常么小學教學樓。郜玉至 攝影

常么小學全稱為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鎮常么完全小學,位于西隆縣道干道上。前身是1953年創辦的德峨公社常么大隊完小。副校長王文美向包養管道記者介紹,常么小學開設一至六年級共26個教學班,在校生為161包養網評價9人,因學校周邊分布著眾多苗族村寨,所以學生以苗族為主,占比超過九成,另有彝族、仡佬族、壯族、漢族共五個民族的“花朵”在這里學習成長。

王文美說:“學校建檔立卡的貧困學生有727人,我們通過各種努力,沒有讓任何一名貧困家庭的孩子中途輟學。”據了解,隆林各族自治縣所轄學校通過勸返復學、送教上門甚至司法干預等多種形式,開展嚴格的控輟保學工作,從根本上杜絕適齡兒童因貧困包養妹而失學。

  孩子們在上語文課。羅蘭素丹 攝影

第二節課下課鈴響,常么小學迎來今天的課間操時間,一到六年級的學生聚集在操場上,列著齊整的隊形“操練”。和大家印象里的課間短期包養操有所不同,常么小學的小朋友們全部身著少數民族服裝,手持一把蘆笙,操練動作也獨具特色。王文美告訴記者,因包養金額苗族學生眾多,學校以“苗山樂園,樂長知識包養,樂育品行”為辦學理念,突出“民族服飾走進校園、民族樂器熏陶品行”辦學特色。常么小學以民族服裝作校服,本校教師包養合約從民間挖掘苗族蘆笙舞,自創富有民族特色的“蘆笙操”,讓學生在強身健體的同時,更好的繼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

  全校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蘆笙操”。羅蘭素丹包養網站 攝影

課間操完畢,學生包養網包養回到座位上,開始了新的課程。此時,一段清澈悠揚的苗族山歌吸引了記者注意。循聲而去,在音樂教室遇到正在排練的常么小學山歌隊和蘆笙隊。雖然記者無法聽懂歌詞,但音樂確是跨越文化障礙的世界性語言,讓旁觀者不禁駐足。站在講臺上指揮的,是年包養一個月價錢輕的苗族教師楊妃妃,她還是隆林各族自治縣苗族(偏苗)包養山歌代表傳承人。包養網“我從小就喜歡唱歌,也有當老師的夢想,所以大學時候就學了音樂教育,畢業后在歌舞團當了幾年聲樂演員后考進了教師隊伍,能教孩子們唱歌,對于我而言就是圓夢了。”

  常么小學里的山歌隊。羅明海 攝影

如今的常么小學教職工已達92人,除了像楊妃妃這樣的年輕力量,學校包養網單次也不乏一線教學經驗長期包養十分豐富的包養網老師。包養合約“1989年大學畢業后我就來到這里工作了,那時的學校只有一棟教學樓和兩間瓦房,教學樓白天上課,晚上把桌子拉開給學生們當宿舍用。”作為常么小學“老資歷”,數學老師楊明章一路見證了學校的發展壯大。“尤其是2015年以后,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的教學樓和宿舍樓蓋起來了,運動場也翻了新,孩子們還有了專門的多媒體、音樂和美術教室,教學環境顯著提升了。”

楊明章教書育人三十年,深知教育是脫貧的根本,窮不讀書窮根難除。“包養我教過16個畢業班,學生們已經走上社會的各個崗位了,現在我們常么小學的校長以包養網前也是我學生,山村里的孩子有書讀,才有機會走出去看更大的世界。”

  學生在校內有豐富的課余生活。羅蘭素丹 攝影

據了解,隆林各族自治縣現有包養網各級各類學校276所。2016年以來,全縣學校工程建設總投資超過3.6億元,辦學條件得到包養不斷改善。學生資助工作也在不包養一個月價錢間斷推進,僅2020年秋季學期,全縣發放的義務教育階段各類教育資助資金接近4500萬元。

離開常么小學去往下個包養故事目的地的路上,記者看見一包養站長個路牌上的標語,雖然一晃而過但文字令人記憶深刻:“窮不讀書,窮根難斷,富不讀書,富不長久。”2020年已至年末,很多地方都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今后,在鞏固脫貧成效乃至包養開展鄉村振興包養網比較建設的路途上,讓邊遠民族地區的孩子擁有良好的教育環境至關重要。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