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風采丨鐘團玉:以武興村的畬村“女甜心寶貝S包養網當家”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新華社福包養州3月11日電 題:鐘團玉:以武興村的畬村“女當家”

新華社記者李昊澤

晚飯時間后,福建省福安市康厝畬族鄉金斗洋村里最先響起的不是廣場舞曲的旋律,而是村民們練武時的呼喝聲。在村部旁的一塊空地上,村民們正擺開陣勢練習一套風格古樸的拳法,站在前面領拳的女子一身短裝打扮,一招一式行云流水、虎虎生風,她正是金斗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鐘團玉。

“我是在練拳的聲音里長大的。”金斗洋村素有“畬族武術之鄉”的美譽,古時為抵御匪患和山中野獸,村中誕生了畬包養網族拳,數百年傳承不輟。在鐘團玉兒時的記憶里,電燈尚未普及全村,但家家戶戶忙完白天的活計后,或借著村里祠堂的燈包養網光,或在包養自家庭院中點上一盞煤油燈練拳,呼喝聲此起彼伏,入夜方休。

鐘團玉(左)與自幼習武的村民雷錦玉交流畬族武術。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很小我就對武術產生強烈興趣。”10歲時,鐘團玉便在村里老拳師的指導下開始扎起馬步,正式學習村中拳法。

1995年,17歲的鐘團玉成為村里第一個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女孩,在賽場上施展的一套畬族拳剛柔并濟,技驚四座,一舉斬獲銅牌,從此正式拉開了她和畬族武術在海內外大小賽事上獲獎的序幕,“走的地方越多包養網,越能意識到畬族武包養術的珍貴,這項技藝要是失傳就太可惜了。”

包養網

高中畢業后,鐘團玉回到金斗洋,一面擔任村團支部書記,一面精進武藝。2017年,她成為福包養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畬族武術(福安金斗洋畬族拳)代表性傳承人。

然而,畬族武術的傳承卻遇上了難題:同許多鄉村一樣,金斗洋的年包養網輕人大多選擇外出求學就業,夜晚再難聽到村民練武之聲。“我突然意識到,畬族武術的傳承與村里的發展不可分割,村子興旺才能留住人,留住包養網村里武術的根和魂。”鐘團玉說。

2021年,鐘團玉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包養從女拳師變成了金斗洋村的“女當家”。憑著包養外出比賽走南闖北開拓的見包養網識,她很快找到了方向,“尚武,是金斗洋的底色,為什么不能是村子發展的特色呢?”

包養網找準以畬族武術為特色的興村之路,鐘團玉帶領村民們謀劃起畬族拳體驗、研學等文旅融合包養網發展項目,將老屋舊舍修繕改造為具有畬族風情的包養網民宿、農家樂,結合村中農特產品推包養包養網“周末農家樂+包養網畬家包養網三寶(烏米飯、菅葉粽和糍粑)+畬族武術節目演出”的鄉村文旅套餐……

短短幾年時間,金斗洋村搖身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武術主題包養村,平均每年開展表演活動包養40余次,吸引游客約2萬人次,村財收入也由2021年的20萬元增長至2024年的50萬元。鐘團玉還通過這種包養包養網以武聚客興業”的發展模包養式,帶領金斗洋聯合周邊村莊形成畬鄉特色產業集群,探索出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鐘團玉(右)與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商包養談村容進一步改造提升方案。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包養

村子愈發興旺,不少村民也回到金斗洋做起了“民宿主理人”“武術演員”,村民練武時此起彼伏的呼喊聲再度重現。每逢寒暑假,前來研學體驗的學生們到訪,村里便更加熱鬧起來。

今年,鐘團玉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消息傳到村里,大家都非常高興。“鐘書記是村里的領拳人,也是全村人都服氣的領頭人。村子的變化我們看在眼里包養!”村民鐘劉包養網華說包養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