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靠走、治安靠狗、通訊靠吼、娛樂靠酒……”在云南的一些邊遠地區,各式各樣的危房一住就是幾十年。
2009年,云南啟動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大量農村貧困農戶遷入功能完善、結構安全的新農房。從2015年開始,云南計劃每年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50萬戶,5年共完成250萬戶整體性危房改造。云南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要求,要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打好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設這一重大戰役。
大震不倒小震可用 老少住上“保命房”
“要找個安全的地方修!”“這回蓋房子得把鋼筋加牢實了!”重建家園前,魯甸龍頭山鎮營盤村新發村村民小組的村民連著開了好幾次大會,推選出幾戶村民代表組成聯建理事會,代表村民協調監管。
過去的老房子包養網都是土墻,整個村子100多戶能修得起磚混房的不超過8家。“地震的時候一片片地倒,損傷太慘重了。”新發村村民小組副組長楊發坤說,“現在有政策支持,一定要修得結結實實的包養妹。”
為保證房子的結構穩定和安全,村民小組請專家設計了好幾個方案供村民挑選。在建房過程中,有專家對包養抗震設防進行技術指導。“我們理事會的成員培訓了好幾次,回來再包養網推薦教給村民們。”村民小組組長劉和清說。
資金到位,新發村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很快,家家戶戶都搬進了新居。“我們這兒經常地震,房子好一點,睡得踏實。包養”楊發坤笑著說。
云南是地包養軟體震多發省,具有頻度高、震級大、分布廣、災情重的特點。經過危房改造,農村民房在近年來幾次較大地震中無一倒塌。魯甸地震后,云南加快了在包養妹抗震設防高烈度地區、地震活躍地區的改造進度,進一步提升住房的抗震水平。
“在農村建房,一定要實現抗震安居‘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可用’的要求。”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趙志勇說。
眾籌資兜底貧困戶 人人住得起“安居房”
“晴天怕火,雨天怕漏,一刮風都怕倒。包養俱樂部”說起自家的老房子,村民保體安就皺起眉頭……他包養留言板口中的“老房子”已經成為歷史。2015年,保體安所在的曲靖市陸良縣小松毛村小包養價格ptt組開始包養網心得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包括保體安在內的87戶農戶被列入計劃。
“小松毛村需要改造的農戶數量大,我們重新包養網比較選址進行了集中安置,再根據每戶具體情包養網VIP況分類指導,因戶施策。”小松毛村所在的包養網大竹園村黨總支書記王貴包養女人榮告訴記者,“為了改變人畜混居的包養故事臟亂差情況,我們預先在村里的下風口建好集中養殖點,豬牛已經先大家一步搬進‘新家’了。”
“沒想到我這個年紀還能住上新房子。”80多歲村民保富才的新家位于小松毛村最中心位置,這幢兩層四包養一個月價錢合院式樓房正是小松毛村的兜底房,免費安置村里近20戶極度困難的孤寡、鰥獨、殘障農戶。
近年來,在實施農村危房改造項目和資金安排上,云南向貧困縣傾斜,優先保障建檔立卡戶、低保戶、五保戶和貧困殘疾人女大生包養俱樂部等四類人的補助與貸款,并通過整合各項資金,開展貼息包養app貸款政策。通過“群眾自籌一點、親朋好友借一點、信用社貸一點、承建方墊一點、政策性補助一包養網點”包養俱樂部,極大緩解了農戶籌資難題。
針對一些農戶自籌資金困難、無力建房的實際,云包養網“南各地以村為單位,通過創新幫建或合建、建設農村互助養老院等新模式,適當縮小面積、科學設計戶型、嚴控房屋造價,讓每個農戶都住得起“安居房”。
建新房不欠新債 村民籌款有門路
在自己60歲的時候,劉永華迎來了人生中的大喜。受益于農村危房改造項目,家住昭包養通市洛旺鄉懷來村的老劉拆掉過去的土坯房,建起鋼筋水泥房包養意思,“現在的房子比過去好了五倍還不止。”剛包養故事搬進新家的老劉恨不得領著所有來參觀的人繞上兩圈……
對于農戶來說,建房所需要的資金并不是個小數目。云南省委主要負責同志曾多次強調,農戶既是建房實施主體和建設主體,也是貸款主體和還款主體,不能頭腦發熱脫離實際建房,更不能因建致貧、因建返貧。
“我們一包養俱樂部方面嚴格控制建房面積,適當考慮農戶功能性住房面積需求;一方面鼓勵農戶根據自身經濟條件先滿足基本需求。這樣包養網站也可以防止農戶因大量舉債致貧。”昭通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張堯鑒科長說。
在長期包養外打工的魏顯富回到昭通市威信縣楠木村任村支書后,就沒怎么休息過:既要找地方修房子,還要帶村民搞產業掙票子,“房子說修就修,欠了一大筆債,村民怎么包養還?”為籌措資金,楠木村積極發展綠化苗木產業,種植區覆蓋農戶1587戶7111人,其中貧困戶240戶823人包養網。
在祿勸縣大平地村,72戶村民除個別家里有特殊困難的,都包養網在村里的異地扶貧安置點忙活蓋新房。村民龍文清蓋房除了享受政府的補助外,政府還協調了6萬元的貼息貸款。“貸了款,那得還呢,在村里指導下,我準備多養些牛羊,現在路修到家門口,不愁賣不出好價錢。”龍文清說。
(《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2日第6版)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