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已入秋,但四川巴中包養網市平昌縣云臺鎮龍尾村遠程教育播放室氣氛火熱,不到60平方米的屋子圍滿了人,村民們正在認真收看茶樹施肥要領、病蟲草害防治、茶樹修剪技術專題講座。這是四川省組織系統實施“遠程教育扶貧行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四川省委組織部統籌建立省、市、縣“脫貧攻堅”師包養資庫和教材庫,充分發揮遠程教育優勢,按照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移包養民搬遷安置等五種類別,分類就近培訓貧困黨員群眾90.8萬人次,每年對1150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的貧困戶進行一次扶志扶能的全覆蓋培訓。
傳授知識經驗 讓群眾動起來
包養網dcard在會理縣新安鄉沙地村,只要一提起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彝族同胞就紛紛豎起大拇指,“遠程教育幫我們包養網著實挖掉了窮根根包養,這個遠程教育,瓦幾瓦(彝語:好得很)!”
沙地村是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帶一個彝族聚居村,全村568人。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通訊閉塞,當地村民思想觀念比較落后,多年來一包養網車馬費直沿襲傳統的農耕方式生產,直到2015年,全村尚有貧困戶63戶,貧困人口157人。為實現脫貧攻堅,村“兩委”將目光轉到了近年來開展得有聲包養情婦有色的村遠程教育包養網單次站點上。沙地村通過遠教站點組織集體學習,利用包養合約講黨課、個人在線自學、壩壩電影包養等形式,讓少數民族黨員干部了解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發展戰略以及貧困地區脫貧奔小康的成功案例。
布拖縣地洛鄉橋邊村廣泛收集播放1000余部課件,邀請領導、專家、典型等開展43場講座,邀請“土專家”“田秀才”到遠教站點開展烹飪、建筑、電焊等技能培訓,受訓人員達2000人以上。橋邊村還通過遠程教育平臺對黨員干部和群眾進行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建立無毒社會等宣傳教育。村民阿勒呷日由一名吸毒人員蛻變為了村委會副主任,提起村遠程教育站點,他感慨:“那是我人生的一個新起點,它教會了我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脫貧致富,全靠我們村的遠程教育培訓。”九寨溝縣馬家鄉苗州村村民唐蘭主體會很深。他原在九寨溝景區從事游客接機個體服務,2015年決定回鄉創業,剛回到家鄉時,由于找不到好的創業路子,每天無所事事,甚至還迷上了打牌賭博。2016年初,唐蘭主參加了遠程教育培訓學習,創業的激情被點燃。如今,唐蘭主整合苗州村白塔坪多數貧困戶的土地,成立“奔康蔬菜種植合作社”,預計今年可實現收入包養app16萬余元,每戶貧困戶年增收1萬元。
挖掘資源潛力 讓產業興起來
“新鮮李子,十塊一斤,隨便摘。”夏日的清晨,內江市東興區高梁鎮慈花村熱鬧非凡,游客爭先恐后采摘脆紅李……前一段時間,村里每天銷售收入上萬元,這個省級貧困村第一次找到了“生財之道”。
遠程教育把產業發展作為重點。去年包養站長,在第一書記羅艷的帶領下短期包養,慈花村重新布局了遠教活動室,村文書和羅艷分別擔任了站點“AB”崗管理員。包養網站每個月,羅艷和村“兩委”提前收集群眾學習需包養俱樂部求,制定學習計劃,《李子的種植技術》《如何做好農村電商》等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課程,被羅艷他們安排得滿滿當當。
慈花村還邀請市、區黨員教育師資庫農技專家講李子種植、講特色養殖;和區級部門等結對子,47戶貧困戶結成了20余個幫學對子;引導貧困戶在基地試種,遠程教育學用標兵幫扶發展,如今,全村發展李子種植近1000畝。轉變了觀念的慈花村人還注冊了“慈花”品牌,開創慈花特色產品、創辦慈花村“李花節”,僅“李花節”期間,慈花村就接待游客3萬多人次,餐飲收入20多萬元,土特產銷售收入6萬多元。
遠程教育也為開發本地資包養俱樂部源增添了活力。南充市高坪區斑竹鄉黨委發現,包養依托境內竹林資源豐富的優勢和斑竹竹藝公司的技術優勢,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掙錢”。在廟子溝村,“遠程教育技能培訓短期包養基地”每年培訓竹編技術人才200多人次,一批殘疾人和基本喪失勞動力等貧困群眾得到培訓。殘疾人村民姚包養網長得夫婦,靠著在遠教技能培訓基地學到的竹編技術,每月增收1000元以上,年收入近2萬元,從此走上了脫貧路。
平昌縣以遠程教育站點為基礎,創新智慧黨建APP等教育服務平臺,重點圍繞茶葉等六大產業和“五小”庭院經濟開展遠程教育實用技術培訓,站點管理員定期入戶走訪,收集意見建議,并結合本地特色資源,選擇性開展生豬、蔬菜、水果種植等專題培訓。目前,全縣14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均實現了“建成一個培訓實踐基地、發展一批主導產業、培育一批致包養富能人”的目標。
點燃創業熱情 讓腰包鼓起來
在新津縣花橋鎮,包養情婦沿著平坦寬闊整潔的花黃路包養網比較進入馬王村,映入眼簾的便是望不到邊的一片片白色大棚。沿路望去,總能看到辛勤勞作的農戶,每個人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笑得最燦爛的便是馬王村61歲的黨員岳永成。
3年前,岳永成因車禍致貧。因離包養網站村黨群活動中心較近,岳永成在身體恢復期間,天天到黨群活動中心觀看遠程教育影片。經過2年的學習,岳永成觀看蔬菜種植紀錄片208部,接受專家授課6次。2014年,包養感情岳永成在自家田里開始試種植茄子、萵筍、三月瓜等,經過不斷的試驗,他現在已經成為種植能手。去年,他通過政策補包養站長貼,蓋起了鋼架大棚,種植面積又擴大了,年收入就有4萬余元,“窮不可怕,怕的是沒本事,是遠程教育臺灣包養網給我傳了致富經。”
技術送學到家,點燃了村民大膽嘗試、自主發展的熱情。
鹽邊縣益民鄉益門村屬移民集中安置村,生活水平較低。實施“遠程教育扶貧行動”以來,包養村“包養兩委”班子成員帶頭組織黨員群眾利用遠程教育站點學技術、闖市場,尋找脫貧致富新路。39歲的楊遠軍是益門村新林社社長。2015年,他從遠程教育節目中學到的世界領先的滴管種植技術中嘗到甜頭,自己種植早市番茄15畝,僅此一項就年收入50余萬元包養網,成了全村的致富帶頭典型。
益門村富起包養網來了,村民們都非常感謝遠程教育這個讓他們發展致富的平臺。去年,遠程教育改版升級,網絡更加暢通,如今,不少村民還學會了在網絡上找銷路,足不包養網出戶就搞起了農產品交易。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