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院科技下鄉。
天山網訊 和田地區墨玉縣普恰克其鄉布達村共有3包養88戶1821人,2包養網015包養年人均年收包養合約入5646元,低于全包養網心得縣平均水平,全村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的貧困家庭75戶。
自治區外辦(僑辦)工作組住村伊始,就把精準扶貧要解決的“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確定為重點,進行全面摸底調包養價格查。經過反復研究討論,工作組與村“兩委”決定,以精神脫貧為核心,以發展農民專業養殖合作社和轉移農村勞動力為“兩翼”,最終實現物包養網質和精神“雙脫貧”的精準脫貧目標。
精神扶貧扶到“根”上
如何摘窮帽拔窮根?“要給產業給項包養網評價目,更要扶思想觀念。物質扶貧扶到點上,精神扶貧扶到‘根上’。”工作組與村‘兩委’在認識上達成高度一致,決定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引導貧困群眾自生動力,激發他們勤勞致富。
包養價格ptt2016年3月6日,包養app布達村“春雨夜校”正式成立,每周二、四、六上課,由工作組成員給村民們教授雙語、講解惠農政策包養網、宣講勤勞致富典型事例等,帶動村民轉變思想觀念。今年包養網5月,工作組邀請自治區農科院專家包養為村民實地講解農作物種植技術;邀請自治區婦甜心寶貝包養網女干部學校的老師手把手地教給婦女們烹飪技能和糕點制作技術;7甜心寶貝包養網月,工作組組織布達村的中學生參加國務院僑辦組織的“尋根之旅夏令營”和“國際少兒藝術節”,讓他們走出家鄉與來自不同地方、女大生包養俱樂部不同民族的同齡人一起交流,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中種下民族團結的種子;8月,工作組爭取國務院僑辦“包養網車馬費黃土計劃”和大學生助學資金資助應屆大學生;利用捐贈的電腦成立信息室,對80、90后青少年進行計算機培訓,提高其就業能力,引導青少年紅色上網,促其轉變觀念,為村民提供農業科技信息咨詢服務,利用互聯網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村民吾不包養俱樂部力卡斯木激動地說:“我們像地里的小麥渴望雨水一樣需要知識,有了這些知包養價格識,我們靠自己的雙手一定會生活得更好”。
找準扶貧致富帶頭人
脫貧攻堅,人才是關鍵。為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培育壯大貧困地區種養大戶和農民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增收,今年4月,工作組和村兩委結合當地養殖傳統優勢,注冊成包養網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輸血”成功了,如何打造完備的“造血”功能、實現合作社健康可持續運營?工作包養組決定依托當地人才資源,找出一位政治過硬、有經營頭腦的村民來經營管理合作社,發揮致富帶頭人在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美麗鄉村等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更快更好地為全村脫貧致富打開希望之路。
阿不力克木進入了工作組的視線。這位28歲的小伙子,頭腦很靈活,有自己獨特的“生意經”,他有自己的煤炭銷售公司和窗簾加工廠,每年個人收入近百萬元。“一人富了不算富,帶動全村致富才是富。”已經向村黨包養網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的阿不力克木很高興,原來他一直都有心想為自己的家鄉、為鄉親們做點什么。為建立監督體系,確保合作社的良性運營,同時也為保證帶頭人的正當利益,經協商,確定由村“兩委”、帶頭人和75個貧困戶三方共同投資140萬元,其中75個貧困戶的投資由工作組利用自治區外辦的包養網扶貧資金解決,預計年底每戶可增收2000元。目前,合作社已經建成了肉羊養殖場,解決了10個村民的就業,每人每年工資收入可達2-3萬元,當年就可實現脫貧。
變“非地”為“飛地”,破解脫貧缺地難題
布達村人均耕地只地7分地,屬于南疆地區典型的人多地少貧困村,土地一直成為影響該村脫貧致富的掣肘和“瓶頸”。工作組了解到距離布達村20公里以外的喀爾賽鎮轄區內還有1000畝土地長期沒有有效利用,堪稱“非地”。過去村“兩委”也曾想方設法動員村民們搬遷過去,但是由于缺水缺電,村民們易地搬遷的積極性不高。前兩批工作組住村時積極拉電打井,幫助村民解決了用包養水用電問題。今年工包養作組在縣鄉國土、農業部門的幫助下,與村“兩委”共同研究100包養網0畝“飛地”的規劃和使用方案,按照自愿原則,把布包養網達村部分村民分期分批遷往包養網“飛地”建房并分配土地,每戶平均約5畝地,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指導村民種植蔬菜、中草藥、果樹等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使“非地”變成了“飛地”,真正讓搬遷村民“搬包養金額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種植能手阿布杜薩拉木高興地說:“過去只有那一點地,想干啥都干不成。現在好了,我們家分到5畝地,我可以好好地種些能賣出好價錢包養意思的東西了。”
在開發利用“飛地”的同時,工作組積極組織村民外出務工,組建包養網了布達村服務隊,積極協調產棉大區,計劃組織400位村民就近去農一師1包養條件3團拾棉花、摘紅棗,僅此一項村民人均增收1萬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