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從“靠山吃山一包養價格”到“養山富山”——重慶縉云山的“綠色辯證法”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新華社重慶8月23日電 題: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重慶縉云山的“綠色辯證法”

新華社記者周聞韜、陶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圖文互動)(1)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重慶縉云山的“綠色辯證法”

  這是7月25日拍攝的重包養網慶縉云山景色。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佇立于嘉陵江畔包養的縉云山脈,林海蒼茫,四季疊翠,為重慶中心城區筑起一道綠色屏障。其中的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更有著“植物物種基因庫”的美譽。

但由于緊鄰城區、監管不嚴,這里的居民為求發展一度突破生態紅線,“靠山吃山”,違規“蠶食”林地,給美麗的縉云山留下包養一道道傷疤。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面對包養站長保護自然與保障民包養網評價生兩大“考題”,重慶堅定作答:為縉云山減負,大力拆違,修復生態;為群眾謀福祉,“養山富山”,發展生態產業。近兩年逐漸走出一條“生態美”與“百姓富”雙贏的發展之路。

為生態減負 為民生增效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圖文互動)(2)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重慶縉云山的“綠色辯證法”

  游客在重慶縉云山游覽(7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盛夏時節,背倚縉云九峰的甜心寶貝包養網清歡渡民宿酒店兩側青山環抱,白墻黛瓦、云霧繚繞,“渡娘”孫德紅正在酒店前廳忙碌,一旁的電腦上不時彈出新的預訂信包養甜心網息。

而兩年前,她正面臨著人生中一場“大”挑戰。清歡渡原名雷包養網氏山莊農家樂,有50多個房間。2017年,孫德紅決定提檔升級,先后投入100多萬元請來專業設計師打造,并更名為清歡渡。保護區內農家樂亂搭亂建現象較為嚴重,改造中,孫德紅在樓頂違規加蓋了一層以玻璃為頂的“星空房”,這是她最得意的設計,也是清歡渡價格最高的房間。

重裝開業不到一個月,201包養網8年6月,縉云山打響了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按照規定,4間“星空房”被納入拆除范圍。孫德紅坦言:“當時真不知道還能不能挺下去。”

彼時,這也是山上居民們面臨的包養金額共同挑戰。“我和妻子都已經人到中年,不搞農家包養感情樂又能干啥呢?”家住澄江鎮北泉村的農家樂老板江勇對此非常抵觸。

為此,鎮村干包養網部多次上門與他們溝通。縉云村黨支部書記陳貞的一句話打動了孫德紅。“她說,民宿更重要的是通過提檔升級做‘精’,而不是做‘寬’。”

后來,孫德紅主動拆除了違法建筑,干部們幫江勇找到了一份廚師的工作,他的思想也發生了轉變。

整治后的清歡渡只保留了13個房間,但令孫德包養紅沒想到的是,店里的收入不降反增——每個房間價格達400至1000元,每個月的營業額節節攀升。經歷了“陣痛”后,山上許多經營場所的效益也在不斷增加。

“這或許就是大自然對我們的回報吧!”江勇說。

搬出新天地 遷出好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圖文互動)(3)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重慶縉云山的“綠色辯證法”

  市民在重慶縉云山練習舞蹈(7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我把這里當成自己的根,從沒想過離開包養網,但生態包養網站保護不好,根也就不存在了。”經過一番激烈思想斗爭后,70多歲的藍長生第一個簽下了搬遷協議。

縉云山保護區內戶籍人口近9000人,其中核心區和緩沖區居住著1100多位村民。保護區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產業發展受到包養網限制,部分村民包養生產生活困難。

為了不讓大家守著綠水青山“苦熬”,重慶在全國率先探索自然保護區生態搬遷,將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的村民先期搬出安置。

藍長生的家就位于保護區核心區的縉云村戴家院組。老兩口只有少量自留地,平日靠子女贍養。在得知搬出后生活更加方便,社保等后顧之憂也能得到解決后,這位在此居包養網住了50多年的老人率先表態同意包養甜心網

“這也是生態保護理念與傳統安土重遷觀念的一次碰撞。”北碚區縉云山整治辦負責人呂玉春說,要讓居民安心搬下山,臺灣包養網必須用系列配套政策和舉措消除他們對未來生產生活的顧慮,解決好其生產生活及發展問題。

目前,縉云山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已搬遷442戶、1包養144人,分別占總戶數的98%、總人數的98.5%包養網

有的村民還在山上找到了新工作,65歲的原住民李星華如今當上了公益護林員,帶頭保護縉云山,加之在生態修復項目工地上干臨時工,一個月能收入5000元左右。“雖然不住在這里了,但縉云山永遠是包養情婦我的家。”李星華說。

提升生態品質 旅游增收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圖文互動)(4)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重慶縉云山的“綠色辯證法”

  一對新人在重慶縉云山拍攝視頻(7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累計投入資金15.8億元,拆除各類建構筑物53.2萬平方米,栽種植物75萬株,覆土復耕復綠36.5萬平方米……兩年來,縉云山生態環境實現了明顯改觀。

登臨縉云山,山下是嘉陵江小三峽之一的溫塘峽,江邊是重慶包養站長市著名的北溫泉以及當地古村落金剛碑,資源稟賦優越。在生態包養甜心網整治的同時,重慶市正同步包養感情謀劃區域提檔轉型,科學有序發展環山度假、康養產業,打造縉云山5A景區、國家旅游度假區。

縉云山臺灣包養網保護區主體所包養在的重慶北碚區,還不斷建立完善相關產業與生態搬遷群眾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引入社會資本發展生態旅游,創造更多可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新機會。

得益于到縉云山游覽的市民、游客越來越多,53歲的民宿老板李華嘗到了甜頭。綜合整治中,他響應號召拆除了160多平方米的違法建筑,并對其中8間進行了提檔升級。“去年的收入不僅滿足了一家人的生活開銷,還還清了2包養甜心網0多萬元的貸款,我要抓緊時間,把剩下的4間房加快包養升級。”他說。

如今,一幅“生態美”與“百姓富”雙贏的綠色發展圖景正包養行情在縉包養云山變成現實。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