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扶貧辦副主任 吳鋒
地處豫西的洛陽市有6個貧困縣,占河南省53個貧困縣的11.3%。2包養網014年建檔立卡時,貧困人口12.6萬戶44.3萬人。其中,因病因殘、因學、缺乏勞動技能和自然條件惡劣等致貧的達到60%,洛陽緊緊抓住這些貧困人口的形勢特點,“精準”施策,經過3年減貧包養,截止2016年底,貧困人口降至7.7萬戶26.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建檔立卡初期的9.3%下降至5.48%,精準脫貧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貧困人口形勢分布特點
非貧困包養網村包養網貧困人口超過貧困村人口。2014年建檔立卡時,669個貧困村中貧困人口占44.3萬總貧困人口的59%,經過3年減貧,貧困村中貧困人口占比下降至47.12%。非貧困村貧困人口由建檔立卡時的41%上升至52.88包養%,首次出現非貧困村包養網貧困人口超過貧困村現象。貧困人口的分布處于更加分散雜居狀態,加大了脫貧攻堅的組織管理難度。
貧困人口“兩包養網端”扶貧壓力大。貧困人口中,1包養網7歲以下貧困人口包養網占23.1%,60歲以上占21.03%,社會保障壓力較大。18至39歲占26.06%,這個群體普遍存在勞動技能較包養弱,就業困難。男女貧困人口的性別比例上,男性貧困人口占54.77%,女性占45.23%。貧困家庭的適齡男性一般結婚成本較高,男性貧困人口比例過大導致未來鰥獨群體增大成為可能。
貧困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的貧困人口占貧困人口總量的7.52%,具有小學及初中文化程度占76.17%,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只占2.06%,貧困人口受教育程度與貧困戶收入水平體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另外,現有7歲至16歲接受義務教育的貧困人口以及16歲至19歲貧困人口中接受高中、職包養業教育的占比都明顯低于洛陽市平均水平,教育供給不足存在貧困代際傳遞風險,同時導致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后勁不足。
貧困人口的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因病致貧占貧困人口的38.52%,其中,患長期慢性病包養網、大病和殘疾的貧困人口占25.57%,這些患病人群治療疾病花了大量費用,加之大病之后勞動能力下降,造成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大量存在。
貧困人口就業技能偏弱。無勞動能力和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占貧困人口總數的44.81%;貧困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27%,技能型勞動力只占0.4%。而且這些貧困人口外出務工“半徑”小,外出務工貧困人口占20.75%,其中,38.52%在鄉(鎮)務工,33.38%在當地縣城務工,外出務工比例低、且大多數在縣域內務工,難以取得較高務工收入。
貧困人口所在的貧困村基礎設施薄弱。2014年建檔立卡時,669個貧困村基本處于“一高一低一無”狀態,即貧困村貧困發生率高出全市貧困發生率,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本縣(市、區)平均水平的60%,這些村無集體經濟收入。目前,貧困村入戶路為泥土路的仍占據貧困村的18.22%,貧困戶包養網距主干道平均距離1.72公里。住房是危房的占11.22%,無衛生廁所的占39.26%。全市仍有60戶貧困戶存在用水困難,飲水致貧達到0.08%,貧困人口所在生活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不足。
因人施策的主要舉措
結合貧困人口不同的致貧原因,洛陽在施策上突出“精準”,采取有力措施,為2019年實現整體脫貧打下堅實基礎。
狠抓產業項目強大集體經濟。全市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性舉包養措,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積極培育發展特色產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汝陽縣采用3P模式投資5.5億元,建設10包養網0個分布式食用菌種植基地,建成后可直接帶動2500戶貧困戶實現就業脫貧,3000戶貧困人口采用入股方式獲取包養網資產收益。欒川縣根據當地生態環境優勢,依托2個5A景區和5個4A景區帶動群眾發展鄉村旅游,18個貧困村成為旅游專業村,帶動貧困戶2000余戶實現增收致富,全市積極在貧困地區打造一批輻射能包養力強的龍頭企業和集體經濟,帶動地區經濟增長和困包養難群眾就業增收。
強化技能培訓促進轉移就業。不斷深化技能培訓、就業扶貧、扶持創業,加大貧困人口轉移勞動就業。僅2016包養年,全市累計開展幫扶就業43396人次,組織技能培訓6368人。孟津縣為貧困家庭提供“調查需求+培訓+標兵引領+就業介紹+項目推介+貸款扶持+專家指導”等一系列精準化服務;汝陽縣對赴青海、新疆務工的貧困戶免費安排接送和食宿,并提供補貼;偃師市發包養揮本市中小企業密集優勢,因地制宜,就地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
提升政策保障減輕貧困人口負擔。全市將農村低保標準線提高到3050元,實現扶貧標準線和低保標準線兩包養線合一。不斷擴大病種報銷范圍和報銷比例,新農合和大病保險合并保險最高可達50萬元,切實解決困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和因病致貧問題。不斷加大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特困供養托底力度,將生活特困的兒童全部納入低保政策,2016年籌集臨時救助資金730萬元,開展臨時救助8167人次。洛寧、欒川、汝陽等4個貧困縣20萬名農村學生享受到營養餐工程。除享受“四免一補”政策,3萬名農村貧困寄宿生還享受到生活費補助。全市堅持“撤校并點”,2016年已整合教學點達350個,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改善基礎設施服務困難群眾生產生活。2016年包養網,實施貧困地區農村公路項目250個,包養總里程達500公里,建設農村公路橋梁項目55個,有效改善困難群眾的出行條件。僅2016年,對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的20615名貧困人口進行易地搬遷,堅持飲水管網、電網、道路、學校、衛生院等配套基礎設施同步實施。先后實施搬遷勞動力就業培訓5000人,轉移就業4000人,5401戶搬遷戶全部實現了當年脫貧的目標任務。對現有60戶因包養網水致貧的困難戶,2017年年底前將全部解決飲用水問題,不斷完善農村貧困包養網地區基礎設施。
利用涉農資金整合提升扶貧資金使用效率。全市6個貧困縣都開展了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不斷提高扶貧資金使用包養網效率,20包養16年整合資金4.12億元。如嵩縣在全省率先實施互助金增容擴量工程,每戶貧困戶可以獲得1-8萬元小額信貸支持。宜陽縣積極引進“保險+扶貧”新模式,為貧困戶購買農業保險、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財產保險,實現“脫貧路上零風險”。結合非貧困縣、非貧困村特點,積極探包養索該地區涉農資金整合方式方法,在非包養貧困縣和非貧困村大力發展產業項目,促進困難群眾增收致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