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焦宏吳曉燕魯明實習生李花
幾年前,家里要支撐兩個大學生上學,而收入卻只能靠種糧食包養網,因學致貧的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上沙沃鎮大橋村村民魏政凱,日子一包養直過得比較艱難。2013年,魏政凱一家被列為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年,村黨支部就幫他制定了脫貧幫扶計劃。“村黨支部幫我先后申請了‘雙聯惠農貸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還幫我從村里成立的扶貧互助協會借款,購置貨車跑運輸,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如今,年純收入已達6萬元、已經脫貧的魏政凱,回憶起往昔不住地感慨:“多虧村支部領我走上了跑運輸這條致富路!”
在大橋村,魏政凱的脫貧致富并非個案。“包養扶貧互助協會是在我們村黨支部帶動下成立的,協會通過信譽約束、內部成員監督、多戶聯保等方式,為農戶提供短期小額有償包養網借款,幫助群眾發展生產經營項目,著力解決群眾特別是貧困戶生產中資金周轉難題,已累計發放借款568萬元,有900多人從中受益,戶均增收2000多元。”大橋村黨支部書記高加義說,村黨支部帶動建立扶貧互助協會后,還幫助協會組建了黨支部,摸索出了“支部+協會”交叉聯建、“黨員+會員”雙向培養的發展模式,有力地推動了全村的包養扶貧開發工作:村里的貧困戶創辦了8家合作社、兩個家庭農場,100只以上規模的養羊戶8戶、600頭以上暖棚養豬戶兩家、1000只以上的養雞戶兩家,畜產品販運戶15家……去年,大橋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了11980元。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白銀是甘肅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隨著脫貧攻堅工作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關鍵階段,黨建助推脫貧攻堅進程的作用至為關鍵。為此,今年3月以來,甘肅省白銀市啟動黨建引領奔小康行動,動員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深入開展政治、堡壘、人才、服務、組織、信息等“六大引領行動”。白銀市委書記蘇君說包養網:“圍繞小康抓黨建、抓好黨建促小康,行動的出發點是密切聯系群眾,幫助富民興業,落腳點是實現全面小康,行動把全面從嚴治黨和全面小康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黨建工作的目標定位在引領全民奔小康上,正是因為方向正確、目標明確,才贏得了基層黨員干部群眾的普遍認可,才有了今天的發展實效。”
黨建帶動抓人才,脫貧攻堅“打頭陣”
“農村黨組織處于脫貧攻堅的第一線,扶貧效果好不好,致富能力強不強,關鍵要看村黨支部的作用發揮得好不好。”蘇君說,白銀開展黨建引領奔小康行動,就是要發揮黨建在脫貧攻堅中的引領作用,把基層包養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提升、基層干部和黨員隊伍管理有機結合起來,不斷集聚經濟資源、政治資源、組織資源、文化資源,引導和組織廣大農村黨員干部在推動脫貧攻堅中“打頭陣”、當先鋒、走前列。
脫貧攻堅,關鍵看黨,根本在人。記者注意到,白銀市在深入開展黨建引領奔小康“六大行動”的過程中,把人才引領行動擺在了突出問題,市委、市政府還專門召開了人才包養網引領行動推進會。白銀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李生發介紹,白銀全面啟動了農村電商、鄉村醫生、農包養網村治安人員和鄉土文化人才等10類創業人才實用技術培訓,已舉辦30余期培訓班,共有1500多名鄉土人才接受了培訓。白銀還全面展開多層次人才柔性引進工作,在市委組織部建立院士工作服務中心,出臺《外聘院士工作辦法(試行)》,積極引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引領白銀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市委書記蘇君、市長張旭晨親自上陣做邀請工作,現已成功對接3名院士,年內有望超額完成引進10名院士的計劃。
景泰縣地處黃土高原與騰格里沙漠過渡地帶,屬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片區縣,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脫貧任務重,2016年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242戶、貧困人口包養網2.66萬人。面對這一實際,景泰縣結合落實白銀市“黨建引領奔小康”行動,將今后3年分別確定為基層組織建設推進年、提升年、鞏固年,著力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堅強戰斗堡壘。
“圍繞在脫貧攻堅包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我們嚴格黨員教育和管理,著力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主體作用,使黨員成為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排頭兵和領路人。”景泰縣委書記李作璧說,景泰以村級班子換屆為契機,擴大選人視野,大力改善村黨組織書記隊伍結構包養,不斷提升黨組織書記整體素質。
景泰縣紅水鎮紅砂峴村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的風沙前沿,是景泰煤炭工業發展的聚集區。為了加快村里脫貧致富的步伐,紅砂峴村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將本村黨員企業家——景十煤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文成推選為村黨委書記,并通過與境內非公企業聯合建黨委的方式,依托企業扶包養持發展綠色生態產業,開啟了“村企共建、互動共贏”的黨建工作新局面,也創出了一條黨建引領奔小康的新路子。周文成說,目前,村黨委下設農業、企業兩個黨總支,實現對兩新組織全覆蓋。圍繞黨組織在企業中的“有為”“有位”,村黨委在村企雙方同步開展“黨員承諾踐諾”“黨員先鋒崗”等活動,促進了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有效發揮,并在村企兩個黨總支開展共上一堂黨課等“五個一”聯誼活動,有效提升了村企雙方的黨建工包養作水平。
“通過組織聯設、黨員聯管、活動聯誼,我們實現了企業和農村之間的優勢互補、和諧共贏。”周文成說,依托村里的四大特色產業,村黨委設立了黨群創業互助會,并于今年3月建立黨群互助創業園,組建紅櫻桃、早酥梨、中藥材三大基地,實現了農村、企業、農戶互利共榮、抱團發展。“黨群聯創抱團共同致富,到2017年底全村農業總產值將達2300萬元。”
白銀市黨建引領奔小康行動開展以來,在景泰,更多像周文成一樣的人才不斷充實到村級黨組織或脫貧攻堅隊伍當中,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雁”。李作璧介紹說,景泰縣在深入實施“骨干力量”推進工程,選優配強帶頭人的同時,還研究制定了《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意見》,計劃每年為建檔立卡貧包養網困村培訓人才720名,為全縣培育致富行家里手1300名;3年培育村級鄉土人才6000名,帶動新型農民1.2萬名,為脫貧攻堅奔小康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
緊盯難題抓關鍵,突破集體經濟“老大難”
景泰縣草窩灘鎮三道梁村土地返堿嚴重,全村耕地面積2400畝,鹽堿地總面積1500畝,鹽堿撂荒地占24.7%。“土地鹽堿化已成為制約全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每年鹽堿地給村里造成的經濟損失近147萬元。”草窩灘鎮黨委書記來進明說,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包養,按照景泰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挖塘降水、抬土造田、漁農并重、生態修復”的思路,三道梁村黨支部引進景泰縣和順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流轉土地,將1500畝鹽堿地全部流轉,投資1260萬包養元建成鹽堿水水產養殖實驗示范基地,通過“資源開發型”模式增加村集體經濟年收入1.5萬元。如今,昔日給村里帶不來一分錢效益的鹽堿地已變身波光粼粼的魚塘,南美白對蝦、金鱒、虹鱒、黃金鯽、中華鱘等水產品成了帶動村民致富的“新引擎”。
記者了解到,三道梁村依托本地特色,發揮資源優勢,通過市場運作,轉化服務方式,在突出“項目帶動型”“紅色股份型”發展模式的同時,將“資源開發型”“產業聯動型”“互助資金型”“服務創收型”等多種模式進行整合,使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年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景泰縣三道梁村流轉土地、招商引資,發展水產養殖富民產業,有效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李生發包養說,三道梁村是白銀黨建引領奔小康行動開展3個月以來涌現出的先進典型之一,也是黨建引領奔小康行動在全市的一個縮影。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有溝無水流、風吹石頭跑”,是昔日景泰縣漫水灘鄉北崖村貧困景象的真實寫照,受制于惡劣的自然環境,多年來集體經濟增收一直比較困難。北崖村占有全鄉1/2的土地面積,其中大多數包養為三荒資源,村黨支部充分利用這一資源,采取公開承包、入股分紅的辦法,發展經濟林果及生態養殖項目,年均增加集包養體資產收益2.46萬元,吸納本村勞務300余人,增加就近務工收入120萬元。北崖村黨支部書記高加吉說:“就像立足盤活本地資源,做好‘山’的文章一樣,村黨支部以黨建為龍頭,以服務為宗旨,因地制宜、大膽探索,盤活已有資源,立足‘地’‘山’‘企’‘人’四篇文章,著力發展村集體經濟,讓今天的北崖發展成了農林牧業并舉、種養結合、產業集約化發展的富民新村。截至目前,村集體經濟達到了8.08萬元。”
“村級集體經濟一直是困擾農村黨建工作的瓶頸,長期以來一直在努力,但總是收效甚微,總是發展不起來。”蘇君說,白銀黨建引領奔小康行包養網動在保障村組干部報酬和辦公經費的同時,抓住資產和收入兩個關鍵,總結提煉出了11種發展集體經濟的模式,短短兩三個月時間,很多村因地制宜,壯大了集體經濟資產,找準了發展項目,不少項目經濟收益已經顯現。“這說明,集體經濟‘老大難’問題只要認真去做,思路對、方法對,是完全可以解決、可以攻破的。”
黨建引領小康,干群攜手創新路
去年以來,白銀市平川區王家山鎮于大川村村民王東明感覺“心里的盼頭越來越大了”——在鎮黨委及村黨支部的幫助協調包養網下,他順利從甘肅銀行平川支行貸到了14萬元的養殖發展資金,解了脫貧致富的“燃眉之急”。如今,王東明靠著這些貸款發展起了肉驢養殖包養,大踏步走在小康路上。
“村里依托本地企業對45戶貧困家庭實施帶動行動,投資200萬元專門建設了肉驢養殖小區。”平川區王家山鎮黨委副書記宋得榮說,于大川村黨支部創新采取企業帶動、建立集體產業、盤活集體資產、互助資金拉動等四種模式,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將村集體閑置土地、資產流轉租賃,還整合資金63.6萬元,建立了村扶貧互助資金合作社。同時,于大川村黨支部積極搭建產業服務平臺,推動企業按照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疫病防控、統一銷售管理、統一價格收購四統一的模式,對肉驢養殖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努力打造肉驢繁育產業鏈條。
正如于大川村的探索一樣,包養網黨建為龍頭、支部做牽引、人才做支撐,帶領貧困群眾一起創新實踐,這讓白銀更多群眾的致富路越走越寬。
景泰包養網縣寺灘鄉三道埫村是一個典型的干旱山區貧困村。三道埫村村黨支部書記王海明告訴記者,面對“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脫貧難度大”的現狀,村里依托旱砂地獨特資源優勢,采取黨建統領、支部引領、黨員率領、合作社帶領和土地投入、品牌投入、資源投入的“四領三投入”模式,立足全村“土地資源豐富但廣種薄收、產出效益低”的現狀,引進了一批規模大、活力足、帶動力強的農業企業,采取“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土地流轉模式,流轉土地6800多畝,建成了包養網有機黑枸杞示范基地。目前,已包養網輻射帶動200余戶群眾,創造村集體經濟年均6.8萬元的收益,流轉戶年均增收3000多元。
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位于包養網于大川村的甘肅紅星偉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產業、技術和資源優勢,按照“黨建+企業+扶貧”的發展模式,采取“建立基地產業帶動、結對幫扶雙向合作、共駐共建主動作包養為、延伸鏈條擴大規模”四種舉措,實現了企業發展、群眾增收的雙贏目標。該公司董事長張宏凱說,目前公司已帶動王家山鎮貧困家庭130戶,發放分紅117萬包養網元,安排就業64人,實現勞務收入92萬元。
記者了解到,白銀黨建引領奔小康行動開展以來,不僅有效筑牢了當地引領脫貧攻堅的戰斗堡壘,激發了干部干事創業的活力,加快了脫貧攻堅進程,而且有效解決了一大批教育、醫療、住房、生產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改善了黨群干群關系,群眾滿意度達到95%以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