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事無小事。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努力辦好人民的教育,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業銀行始終將金融服務與包養網國計民生緊密相連,傾心支持醫療、教育、安居、就業等民生項目,為有效解決民生難題提供了堅強有力的金融保障。
數據顯示,過去五年,農業銀行著力推動民生金融發展,涉及民生領域的信貸投放逐年增加,截至2016年底,棚戶區改造貸款余額達1496.38億元,發放“農民安家貸”1676.包養3億元,衛生行業法人包養網客戶貸款余額達363.6億元,教育行業存款余額達943.09億元,可以說,為民生福祉改善提供了“農行動力”,交出了亮麗的“農行答卷”。
居有其屋——
讓百姓住包養網得滿意
住房是百姓心中的頭等大事。中央要求加大廉租房、保包養障房建設和供給,做好棚戶區改造,努力解決好百姓住房問題。農業銀行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相關要求,安排貸款專項增量投放計劃,出臺棚戶區改造專項產品,給予較大利率優惠,大力發展棚戶區改造、廉租房建設、農牧民安居等信貸業務,著力為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服務,讓百姓在“住有所居”中創造新生活。
青海游牧包養網民定居工程實施后,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寧秀鄉秀恰村牧民卓瑪杰部兄弟倆便結束了以前的游牧生活,利用從農行獲得包養的7萬元貼息貸款,搬到了縣城沿街的游牧民定居房,開起了超市和旅館。
圍繞青海游牧民定居工程,農行青海分行創新推出“農行+鄉村經濟包養網發展協會+農牧戶/會員”的融資模式,為像卓瑪杰部一樣的游牧民從事非牧產業提供金融支持,促進了農牧民向二、三產業轉移,加快了牧區城鎮化的步包養網伐。
從流動帳篷到定居新房,從草原牧歌到城鎮新曲,不僅是高原牧民,城市居民也同樣得惠于農業銀行的信貸支持,改善包養了居住條件。
2013年7月,國家啟動新一輪棚改工作,提出2013年—2017年改造各類棚戶區1000萬戶的目標。棚戶區改造資金需求巨大,農業銀行及時出臺《中國農業銀行棚戶區改造貸款管理辦法》給予政策支持。
在河南登封嵩陽棚包養網戶區改造項目中,農業銀行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模式,發放項目貸款5億元。
在浙江寧海縣城投集團棚戶區改造配套安置房資產證券化項目中,農業銀行擔任項目安排人、推廣機構、托管銀行、監管銀行等多個角色,有效盤活動遷安置房和縣域改善房兩個市場。
從工礦老區到貧瘠山區,從雪域高原到沿海漁村,農業銀行綜合運用產業基金、資產證券化等方式支持百姓安居。一處房、一個家,農業銀行的信貸投放改變了百姓曾經“望房興嘆”的生活狀態。如今,在安徽、北京、黑龍江、廣東等省市,一大批低收入家庭通過農業銀行的信貸支持遷入新居。
2016年3月15日,在全國兩會上回答記者有關棚戶區改造和房地產工作問題時,時任住建部部長陳政高專門“包養網點贊”農業銀行“農民安家貸”。<<<上接A1版
勞有所得——
讓大眾干得開心
就業是提高百姓收入、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渠道。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完善扶持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
農業銀行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不斷創新組織架構、管理方式和金融產品,通過創新服務載體、豐富包養支持舉措,為大學生村官、失業人員以及留守婦女等群體創業就業提供金融保障。
綠油油的金銀花枝藤爬滿地面,正值花期,這里香氣包養沁人心脾。金銀包養網花種植,是湖北黃石市陽新縣白沙鎮的特色產業,也是大學生村官帶領村集體致富的抓手。
2011年10月,畢業于武漢工業學院的楊以召懷揣著帶領村民致富的夢想,扎根農村從事金銀花種植,可資金成了絆腳石。“大學生村官創業急需資金扶持,而且還需要與農作物生產經營相符合的信貸支持模式。”楊以召的需求農業銀行想到了,他的顧慮農業銀行給解決了。
2012年至2016年,農行湖北分行每年對全省大學生村官提供3000萬元貸款。針對創業貸款期限與農作物生產經營周期存在一定程度不匹配的問題,農行陽新縣支行表示:“創業貸款到期后,對生產經營狀包養況良好的基地會繼續提供支持。”
初夏時節,廣西百色市那坡縣城廂鎮百靈村“田七回家?留住媽媽”婦女創業示范基地,一畦畦田七苗翠色欲滴,長勢喜人……
田七媽媽張彩榮沒有楊以召帶“大家”致富的大夢,卻有一個守好“小家”、不讓孩子留守的小夢。得益于農包養行百色分行攜手當地婦聯開辦的“產業回家?留住媽媽”項目,張彩榮夢想成真,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在甘肅,在寧夏,農業銀行依托“女能人+公司+農戶”等多種信貸模式,為巾幗創業就業撐起保護傘。
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華大地迅速掀起“雙創”浪潮。農業銀行發布《關于支持眾創空間發展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意見》,通過與其他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合作,大力支持各類“創客”、高校畢業生、返鄉人員創業。
山東省提出,2015年至2017年投放4.5億元基準利率信貸資金——“魯青基準貸”支持省內青年創業,農行山東分行立即建立“魯青基準貸綠色通道”。
不管是攜手團中央支持農村青年創業,還是包養助力大學生事業起航,不管是依托“產業回家?留住媽媽”項目撐起巾幗創業傘,還是拓寬融資渠道解決農民創業融資難題,在促進國民包養網就業興業的路上,農業銀行一直不遺余力。
病有所醫——
讓國民活得健康
“看病難、看病貴”“老有所依”是全社會關注的民生話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農業銀行在加大信貸投入幫助貧困地區完善基礎醫療設施建設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金融產品,積極拓展新農保、新農合代理服務范圍,方便百姓領取養老金、解決百姓看病報銷手續繁瑣的問題。
李偉,甘肅會寧縣梁堡村村民,2011年被檢查出患上了直腸癌,憑借手中的農行“新農合聯名卡”,享受到了“先看病、后付費”的醫療包養網服務模式。
何正元,湖南邵陽大祥區紫霞村被征地農民,2016年從農行邵陽分行辦理了5萬元“農民養老貸”,困擾她多年的養老金繳納問題解包養決了。
不管是“新農合聯名卡”還是“銀醫通”工程,不管是“銀社通”還是“農民養老貸”,都是農業銀行在與醫療機構信息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同當地政府合作開發的便民、惠民項目。
百姓怎么方便,農業銀行就怎么服務。農業銀行將各項金融服包養網務做精做細,切實為降低百姓醫療成本出力,讓被征地農民月月領上養老金……這些細微之處的創新舉措讓百姓得到了看得見的實惠和溫暖。
學有所教——
讓孩子學有機會
教育,寄托著一個學子的夢想包養網,承載著一個家庭的希望,關系著一個民族的強盛。
在《“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中,公共教育被放在八大領域首位。資金不足、教育資源稀缺,一直是制約教育發展的瓶頸。農業銀行創新金融手段,全力協助國家教育實現從“學有所教”到“學有優教”的新跨越。
青海西寧市第十四中學的新校舍,灰頂瓦片、向上高挑的屋檐,典型的唐式風格建筑,使校園顯得美觀大氣,這一切都得益于農行青海分行的信貸扶持。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阻斷貧包養網困代際傳遞,農行貴州分行推出黔西南州教育扶貧貸,以政府購買服務模式支持黔西南州教育扶貧開發。
每年都有一群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在高考后收獲喜悅卻又忐忑不安。他們試圖用知識改變命運,但卻被貧困的枷鎖束縛了夢想的翅膀。2013年3月,農業銀行聯手保險公司推出國家助學貸款創新產品“助學保捷貸”,讓許多貧困優秀孩子的學費難題在農業銀行找到了答案。
近年來,農業銀行以網點覆包養蓋面廣、電子信息技術強為依托,包養向學校提供融資融信、信息網絡建設等金融服務,助力高校“智慧校園”建設。
貧包養困地包養區面臨教育基礎設施落后,發達地區急需包養網擴充教育資源,貧困學子渴望實現大學夢……這些問題,農業銀行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并落實在有效解決的行動上。用金融力量支撐教育現代化,農業銀行一直在路上。
持續發展,須以責任為本;基業長青,當以民生為念。作為一家負責任的大型國有控股銀行,農業銀行在祖國人民“豐衣足食”的成績單上留下了深刻的筆跡,在“強基礎、惠民生”的國家責任面前挺起了堅強的臂膀。 (農行供稿)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