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貧困區,各具特色的脫貧致富路(4)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一包養app德吉村(上)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黃河邊的“小三亞”

藏式木屋、陽光沙灘、碧波倒影……很難想象在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包養甜心網渡地帶,有這樣一個美麗的村落。

這里是位于青海省東部,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的德吉包養村。從尖扎縣城驅車出發,沿黃河一路向南,約20分鐘就到了德吉村。德吉,在藏語長期包養中是“幸福”的意思。青海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大自然的鬼斧包養一個月價錢神工造就了這里復雜的地貌和包養網站奇特的景觀,也帶包養來了荒蕪和貧瘠。這里的百姓曾經依山而居,農耕放牧,過著原始臺灣包養網而落后的生活,不懂漢語的他們無法與包養情婦外界溝通,交通的不便使他們走不出那片山坳,成了無法就業的包養合約貧困戶。

2017年11月,在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下,來自7個鄉鎮、30個包養女人村,生存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無法就地脫貧的251戶946名貧包養女人困群眾集中搬遷到了德吉村。搬遷之前,村民一年的人均收入只有3700元左右,現在已經達到9800元。包養網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過程中,尖扎縣瞄準德吉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鄉村旅游發展潛力巨大的優勢,將文化旅游業樹立為后續產業發展中的主導。開辦農家包養甜心網樂成為村民就近就業的首選,截至2020年底,德吉村一共發展了30家農家樂,僅2020年一年就多出了12家。而那個在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是達巴。

達巴農家樂地理位置優越,院前是村主干道,路邊就是公交包養網比較車站,站在院門口可以看到清澈的黃河、干凈的沙灘和遠處連綿起伏的高山。進門右手邊是個小賣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屋內溫包養網馨舒適,木質地板锃光發亮。

德吉村在周邊幾個縣已經是小有名氣的網紅景點了。每到夏季,周邊游客都來這里感受包養“小三亞”風情,自駕的小轎車從村口堵到七八公里外,長期包養小吃街人聲鼎沸,農家院一屋難求。

達巴說,搬到德吉村之前,他們一家住在河對面的山上,一家人以種地、外出務工為生,一年到頭只有四五千元收入。現在依靠旅游經濟,一年收入包養情婦達到了四五萬元。達巴農家樂的住宿標準是每人一晚90元,和縣城的賓館差不多。但還是有很多游客選擇住包養網在村里,因為這里有家的溫暖。“高原白馬”是個包養專門為藏民服務的包養一個月價錢ap包養女人p,達巴把農家樂的信息發在上面后,接到了不少訂單。

達巴的第一批游客是2018包養感情年7月從西寧自駕過來的10人小團體。從那以后,他們每年都會光顧這里,嘗一嘗達巴家的特色菜——藏式餃子,回到他們在德吉的“家”看一看。 

黃河岸邊的“小三亞”風光

村支書的一天

在達巴家,正好碰到前來了解村民生活的村支書拉毛卓瑪(43)。她在空余時間總是走街串巷到老百包養故事姓的家里拉拉家常,了包養行情解大家的生活和工作情況。她在這個村子已經工作4年了。

包養網dcard毛卓瑪從計劃實施異地搬遷的時候就在這里。住在山上的人講究安土重遷,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山上,即便日子過得苦,也不遠搬到別的地方去。拉毛卓瑪一趟一趟地往山上跑,和他們聊天,試圖解開他們的心結。“我很理解他們的心情,但山上的日子太苦了,孩子上不了學、老人看不了病,連吃水都要挑個幾公里的路,實在是看不下去。”

在她的勸說下,人們選擇了下山。但這只是一包養個開始,從7個鄉鎮搬下來的村民互不相識卻突然變成了鄰居,鄰里之間總有各種各樣的矛盾——水管凍裂把鄰包養網心得居家給淹了;垃圾丟到別人家的院子前了;開車把別人家的護欄給撞壞了……這些雞毛蒜皮的摩擦都要拉毛親自出面協調,17、包養軟體18整整兩年,拉毛沒有休息過一天。她為了包養甜心網團結村民,總是拉著大家圍坐在一起聊天。逢年過節,她還會組織一些小活動。比如三八婦女節,她自掏腰包買了一個大蛋糕,告訴村里的婦女們,這是屬于他們的節日;端午節就讓幾個村干部都出了點錢,買了糯米和粽葉,交給大家包粽子。

剛從山上下來的時候,村民們衛生意識差,衣服臟兮兮的。拉毛就帶著他們去挑衣服,教會他們“打扮”。有的村民一看村里的木頭護欄被車撞歪了,就抬到自己家里當柴火燒了。于是拉毛讓他賠一塊木頭,教他們培養起公共意識。拉毛從來都把這些辛苦當成往日趣事,因為老百姓實實在在的改變是對她最好的回饋。只是委屈了她還在上小學4年級的小女兒,這三年來經常等媽媽回家等到睡著,很少長期包養吃到媽媽做的飯,校門口的拉面館成了她“童年的味道”,吃得太多,以致于現在看到拉面就要皺起眉頭。

村支書在主持村民大會包養站長的場景

 (文、圖:袁舒)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