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行丨一顆衛星·兩座城一包養網市·三重身份——彭承志的量子故事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

長江行:從三江源至入海口

編者按:

長江,我國第一大河,中華民族母親河。長江干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等11個省區市。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

從6月15日起,新華社“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包養妹長江篇”小分隊從長江源頭出發,沿江而下,一路前行至長江入海口,以行進式融合報道的方式聚焦長江流域生態保護發生的轉折性變化,長江經濟帶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展現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從6月29日起,我們開始陸續推出相關報道。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包養職,除了擔任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科學應用系統總師之外,他還是中國臺灣包養網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和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

從2003年起進入量子科技研究領域至今,在過去20多年里,他見證了我國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領域從跟跑到并跑,部分領域領跑世界的飛躍發展。

現在,他把家安在上海,往返合肥、上海兩地,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他和團隊成員一起,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帶來的優勢,正在為一顆新型中高軌量子衛星的發射全力準備。

↑7月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彭承志經過放在大廳里展示的“墨包養子號”模型。

↑7月2包養網車馬費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短期包養彭承志(右)在實驗室與學生交流實驗進展。

一顆衛星

經過我國科學家十幾年的努力,2016年8包養月,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2包養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包養甜心網泉衛星發射短期包養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拼版照片)。

不久,在河北興隆地面站做實驗的彭承志,看到“墨子包養號”發出的綠色信標光緩緩從地平線升起,第一次看到自己參與制造的衛星在天上飛,心情包養網非常激動。他說,這種亢奮持續了好幾個月。在那段時間里,一口氣把河北興隆站、新疆南山站、西藏阿里站、云南麗包養留言板江站、青海德令哈站包養女人五個地面實驗站跑了個遍。

“衛星上天大概半年多,當初確立的科學目標基本上都有了一個初步結果。”彭承志說。“墨子號”設計壽命為2年,至今已經過去約7年,在太空中仍能開展實驗。

包養“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建立天地鏈路(2016年12月9日攝,合成照片)。

↑2016年11月28日,在河北興隆觀測站,“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科研人員在做實驗(合成照片)。

包養網在云南麗江觀測站,潘建偉(前排右二)、王建宇(前排左一)、彭承志(后排右一)、印娟(后排右二)、任繼剛(后排右三)等科研人員在做實驗(2016年12月22日攝)。

“它是這些年以來科學界挺重要的一個事件。”在去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評委會還專門介紹了他們的相關工作,引用了“墨子號”的相關資料。

“‘墨子號’確確實實沒有辜負我們自己的期望,也沒有辜負別人對我包養們的期望,我們自己也感到挺自豪。”彭承志說。

兩座城市

彭承志稱自己是湖南人,也是半個合肥人。他18歲開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讀本科,一直讀至博士,在北京做完博士后研究,又回到母校任教。他的人生軌跡與合肥緊密聯系,“待在合肥的時間超過待在自己家鄉的時間”。

目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國盾量子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學研究中心在上海張江。他把包養條件家安在上海,一年里,半年在合肥,半年在上海。

↑彭承志行走在安包養網徽合肥蜀西湖邊(7月21日攝)。

↑彭承志行走在上海浦東濱江大道(7包養網月22日攝)。

“長三角一體化為科技發展帶來了動力。量子科技發展越來越不是單純的基礎研究,需要把各個行業的技術融合進來。”彭承志說。

在位于合肥的國盾量子一樓展廳和位于張江的上海量子科學研究中心,記者看到兩臺幾乎一模一樣的量子計算機——“祖沖之二號”。彭承志解釋說:“國盾這邊的這臺側重于應用,向用戶開放;上海這邊的這臺更側重基礎研究包養突破。”

↑位于合肥的國盾量子一樓展廳,彭承志在操作“祖沖之二號”(7月21日攝)。

↑在位于上海張江的上海量子科學研究中心,彭承志(左二)和團隊成員在“祖沖之二號”前討論研究進展(7月22日攝)。

“在上海、合肥兩地跑的不只是我一個人,還有我很多同事。”彭承志頗有感觸,人員流動背后是技術流動,他和他的團隊在長包養情婦三角的密集流動正好也是我國科技飛速發甜心寶貝包養網展的一個縮影。

三重身份

彭承志身兼三職:中科大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大國盾量包養子技術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墨子號”科學應用系統總師。他說,基礎研究的開始是在科大,在所有身份中,教授是他最終落腳點。他目前還在學校帶著一個40-50人的本科班,擔任班主任。

學生們經常會向他問包養行情起,基礎研究的不確定性會帶來諸多焦慮和暗黑時刻,該如何面對?彭承志鼓勵他們做到三個主動:主動選擇、主動努力和主動接受。我們該如何面對國際競爭和挑戰?他的建議是立足國內、擁抱世界。“科學家有國界,科學沒有國界。”他說。

↑7月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報告廳,彭承志包養網準備給參加第十四屆物理與化學夏令營微尺度分營的學生作報告。

↑7月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彭承志(右)在包養網第十四屆物理與化學夏令營微尺度分營上作報告后與參加夏令營包養網的學生交談。

↑7月22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彭承志(左)在參加組會時聽取匯報。

↑彭承志在科大國盾量子技術有限公司樓梯前留影(7月22日攝)。

今年7月初,他剛卸任科大國盾量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一職,改任公司首席科學家。他說,這樣更利于他集中精力做科研決策。

據彭承志介紹,下一代的中高軌量子衛星的載荷研制已經展開,量子精密測量,特別是空間尺度的高精密量子光頻標,會成為這顆衛星的重點目標。

彭承志是這顆衛星的工程常務包養網副總師,他說包養網:“衛星平臺在上海,地面站在合肥,有一些關鍵部件在蘇州研制,有一些光學器件可能在福州制造……”包養金額

↑7月22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實驗室,彭承志(右)與印娟教授在查看實驗數據。

包養金額↑7月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彭承志(左)與任繼剛教授交流衛星地面站運行情況。

↑7月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彭承志在實驗室與學生交流實驗進展。

立足長三角,彭承志已經開啟一輪新“周期”,未來又將是一次跨越式發展!

↑彭承志走出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門(7月21日攝)。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