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禮縣金雞產業園 [資料圖片 冉創昌 攝]
中國網/中國發包養展門戶網訊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已成功消除極端貧困,這是一項非凡的成就。在短短40年間,中國有8億多人口實現脫貧,僅在過去8年中,就有將近包養1億人口擺脫貧困。中國成為第一個實現聯包養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無包養網貧窮”目標的發展中國家。沒有哪一個包養國家能像中國一樣,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實現脫貧人數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多。
但是,有人會問,中國真的消除貧困了嗎?提出這種質疑的人最常用的論據是,中國的現行脫貧標準是年人均純收入按20包養網10年不變價計算為2300元,按2011年的購買力平價計算為每人每天2.30美元左右,高于國際包養貧困線每人每天1.9美元的標準。而這對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來說,這個貧困線標準太低了,因此對中國而言并不具有代表性。這種觀點認為,如果采用更高的貧困線標準,中國很大一部分人口仍處于貧困之中。
盡管該觀點有一定的依據,但我認為,這一觀點很可能將對中國減貧及其成就的探討局限在如何“準確地”定義貧困的理論之爭中。無論采用哪種關于貧困的包養網定義,都會受到質疑。此外,如果對中國減貧成就的討論限制在中國所使用的貧困線標準上,將容易忽略是,中國不僅在增加國民收包養網入,而且在改善人類發展等其包養他方面所取得的巨大進步。例如,在過去40年中,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了10歲多,同期嬰兒死亡率下降了5倍以上。今天,約有95%的中國學生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包養網。中國有關糧食安全的所包養有關鍵指標(如營養不足、營養不良、糧食浪費等)都得到了顯著改善,全球饑餓指數(GHI)顯示,當今中國的糧食不安全水平保持包養網在低位。
因此,我認為“中國消除貧困了嗎?”不是一個恰當的問題,更加恰當且有價值的問題應該是“中國的非凡減貧成就可持續嗎?”。
盡管在現有貧困線標包養網準下,中國的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口剛剛達到貧困線標準。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全球包養網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每天的生活費不足5.5美元(這一數據一般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貧困線標準)。李克強總理曾經表示,中國有超過6億人平均月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表明,在許多國家,剛好處于貧困線以上的人們更容易受到沖擊。在面對突發性意外事件,他們陷入包養網貧困的風險更高,例如失業、高支出時期(如兒童教育包養網支出)、食品價格上漲、歉收或者遭遇像新冠肺炎一樣的疾病。
另外,面對減貧工作的資金支出,公共財政負擔壓力巨大。據財政部統計,在過去三年中,政府在扶貧項目上的包養投入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約1500億美元)。為實現消除貧困的目標,這些財政支出是合理的,但它卻使減貧工作對公共資源的要求十分苛刻,并對其非常包養依賴包養網,這無包養網疑會使減貧工作在財政上不易維系包養。
所以,在慶祝今包養天取得的減貧成就的同時,中國需要確保這些成就在未來的可持續性。正確識別并精準聚焦弱勢群體,增強他包養網們應對沖擊的能力,防止弱勢群體陷入貧困或“持續脆弱”的境地;促進減貧成就在財政方包養面的可持續性,也就是說,在不嚴重依賴公共資源的情況下,維持減貧成果的可持續性仍然是包養網未來幾年政府的工作重點。
接下來,中國的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為實現這些目標在提高最脆弱群體的能力方面加大投資,為他們創造適合他們的就業和投資機會;修訂社會保護制度,擴大保包養護范圍,確保覆蓋弱勢群體;重新制定如何使用公共資源減貧的原則,減少使用補貼的方式,增加使用公共資源對公共產品的投資,吸引民間資本造福弱勢群體。
今年是國際包養網農業發展基金(農發基金)向中國首次提供貸款40周年,這表明農發基金與中國之間包養牢固而持久的關系。過去40年,農發基金始終支持中國消除農村貧困的工作。未來,農發基金會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國的減貧工作并助力其實現減貧成就的可持續性。(翻譯及責任編輯:孫芳)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