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6公里,這是從廈門大學到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關橋鄉關橋中學的距離。
從山到海,廈門大學的學子與西海固有著長達20余年的雙向奔赴的約定。而他們,也只是全國25551名研究生支教團隊員的一個縮影。
1998年,廈門大學等22所中國高校共同組建中國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團,以“志愿+接力”的方式,到中西部地區縣鄉中小學支教,同時推動校地共建,助力當地脫貧。時至今日,已經有218所中國優秀高校參與到這項持包養網站續實施時間包養網長、參與人數多、國家支持力度大、示范效應顯著的志愿服務項目中。
7月23日,20包養網心得22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包容和公平的包養網優質教育”主題論壇上,廈門大學第9屆研究生支教團隊員、廈門大學嘉庚學院英語語言文化學院教師林楊瓊向世界青年分享了自己跨越2236公里的“山海情”。
西海固地區,曾被聯合國定義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在15年前,林楊瓊曾到這個地區的關橋中學支教一年。
“老師,你覺得包養app廈門和這里,哪兒更好?”在支教的第一堂課上,學生們這樣問林楊瓊。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她愣住了。2004年,廈甜心花園門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而窗包養外的操場黃沙漫天。看著孩子們明亮期待的眼神,她只能說:“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家鄉,這里是你們的家鄉,以后也是我的第二故鄉,讓我們一起努力,來把它建設得更好吧!”
為了做好支教工作,每個周末,她和隊員都會帶上干糧,走上一整天,去學校沿途的村鎮走訪家庭困難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做得最多的不是交流孩子們的學習情況,而是勸說孩子們的父母同意他們繼續讀書。
“我再次開始懷疑包養網我們支教的意義,真的能為這個地方帶來改變嗎?”林楊瓊也曾包養有過動搖。
改變需要從一點一滴開始。于是,他們在做好日常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嘗試著和當地老師一起去做一些改變,去打開教育的其他可能包養情婦。他們為孩子們征訂了書籍和報紙,為學習困難的學生設置甜心花園了周末的學習臺灣包養網興趣小組;把游戲帶進課堂,讓孩子們嘗試分組討論,鍛煉批判思維;把缺老師的體育課開起來,把舞蹈融入美育課堂。
“我們試著包養網發掘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給他們相信的力量,讓他們知道,即便沒有依靠教育扭轉整個人生,但在學校里學到的一切,仍然可以給他們溫暖、力量和方向,鋪平包養網心得他們走包養出去的道路。”林楊瓊說。
在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中包養網車馬費,一直流傳包養軟體著一個《這條包養小魚在乎》的故事——海水退潮后,大量的魚被擱淺在沙灘上。一個小男孩見狀,撿起魚一條一條地往海里扔。有人勸他:“孩子,這么多魚,你救得過來嗎?誰在乎呢?”面對質疑,小男孩一邊撿魚一邊回答:包養網“這條小魚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
正是秉持著“不放棄每一條小魚,不放棄每一個孩子”的信念,支教隊員們利用節假日跑遍包養了學校周邊鄉鎮、走訪各地愛心企業和熱心校友,募集包養善款,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不以山包養合約包養海為遠,不以時間為限,接力講好“這條小魚”的故事。
2014年,當時的支教隊員給身患疾病的學生馬娟籌集資金,帶她到北京治病,并教她吹陶笛、讓她多交朋友。經過半年多的支持和陪伴,她的病包養女人情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還考上了心儀的高中。
“老師們給我講了好多好多道理,讓我覺得其實自己也沒有那么差,就是以這種方式,我讓自己真的活潑起來了,現在我的高中同學們也很喜歡我,所以我很感謝老師們。” 馬娟說。
2020年6月15日,在我國南海的廈門大學“嘉庚”號科考船,通過視頻直播為寧夏隆包養意思德縣的孩子們帶來的一堂“海洋大講堂”,很多孩子第一次通過直播看見包養留言板了大海。
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第21屆成員許繼聰回憶道,“當時畫面一出來,學生就集體哇了一聲。然后,提問的時候大家都把手舉得非常高。比如,有同學會問,無人機手臂在海洋中包養網探測的時候,出現故障怎么辦。”
借助先進的技術,像這樣的“云課堂”更多地走入了西海固的各個學校。支教隊員們還推出“藝術守望者”“七彩假期”等第二課堂活動,甚至在大山里為孩子們建了一個海洋標本館。
不僅如此,廈大的支教老師們,“教會了我什么是社會包養網VIP責任感。”馬小花說。這位林楊瓊昔日的學生,考上廈門大學,本科畢業后回到家鄉,成為一名中學老師。她佩服廈大的支教老師們,也成了自己眼中包養條件的那群“他們”。
林楊瓊說,在西海固,像馬小花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他們通過接受教育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走出大山包養網,學成后又回到家鄉繼續貢獻力量。“什么是優質的教育?即便從事了包養感情多年教育工作之后,我依然無法給出準確的定義。它有千萬種迷人的樣子,而這一場持續了20多年的山海接力,一定是其中最美好的一種。”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