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鳳岡:易地搬遷拔窮根 勤勞致S包養網心得富奔小康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包養,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包養網如何破解“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難題,易地扶貧包養網搬遷是關鍵。

日前,記者跟隨“決戰脫貧攻堅 包養網決勝全面小康”包養看貴州網絡活動采訪組來到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當地的鳳翔社區以“五抓五感”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服務工作,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鳳翔社區系鳳岡縣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包養縣城安置點,安置了來自13個包養網鄉鎮的1505戶6432名搬遷居民。社區占地面包養網積168畝,共有29棟樓71個單元1600套住房,配建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老年日間照包養料中心、人才培訓包養基地、人力資源市場、社區醫院、惠民超市、包養網社區禮堂、農貿市場、創業就業園等,是一個集休閑包養、商貿、居住于一體的包養綜合性社區。

  鳳岡縣龍泉鎮鳳翔社區

“社區的后續服務工作關乎搬遷群眾長遠生計保障,關乎社區的長治久安,更關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有效落地實施。”鳳翔社區黨總支副書記羅斌告訴記者,自鳳翔社區成立以來,社區狠抓組織建設、公共服務、就業保障,全力做好搬遷包養居民包養后續服務包養網工作,不斷增強搬遷群眾的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

包養網

羅斌介紹,社區建立了綜合服務中心,設置一站式辦事大廳,確保居民辦事方便快捷。由縣里統籌將教學資源向社區傾斜,保障學生就近入學,開通學生公交專線,為包養學生上下學保駕護航,開設四點半課堂、愛心托管所,解決務工家長的后顧之憂。由中醫院在社區開設第二門診部,包養網保障社區居民就近就醫。并完善農貿市場、超市、酒樓等服務業態,搭建生活便捷平臺,方便群眾日常生活。

“在搬遷的同時,我們還同步做好搬遷居民的‘包養三保’銜接工作。”羅斌說道,對低收入困難家庭,將農村低保轉接到城鎮低保,統籌救助政策,確保特困家庭生活無憂。對居民合作醫療統一建號、統一管理,實現易地搬遷對象醫療保險全覆蓋。保障45周歲以上搬遷對象養老保險的全覆蓋,扎實開展養老保險工作。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要激發群眾自身的內在動力,從“要我富”轉變為“我要富”,才能真正實現“穩得住、能致富”。

走進社區里的永羚鞋業加工廠內,10多位婦女正在熟練地上線、車鞋、翻鞋、縫底。永羚鞋業加工廠負責人李永琴告訴記者:“廠內共有68個員工,大部分是社區內的居民,其中有12個工人是殘包養疾人士包養,干的都是比較簡易的手工活,做熟練了一年多的可以掙四五萬塊,十分歡迎包養網社區內有勞動力的居民,來我們這通過辛勤勞動致富增收。”

  社區內的扶貧車間永羚鞋業加工廠

“沒搬下山之前,吃飯是靠天氣,天氣好莊稼才有收成。養豬是靠運氣,運氣好豬沒生病才養得活。”來自永安鎮龍山村的劉芬一邊納著鞋底一邊告訴記者:“現在搬到社區以后,每天從事鞋子的生產、加工工作,一個月收入能達到2000-3000元,相當于過去一年的收入了,能在家門口就業是我們過去包養網不敢想的。”

羅斌表示,社區通過“五個一批”,培訓推薦走出去就業一批、引進企業就近就業一包養網批、開發崗位家門口就業一批、創業帶動就業一批、組織化輸出剩余勞動力就業一批,分類施策,確保實現了易地扶貧搬遷“一戶一人”以上的就業目標,保障了搬遷居民生計問題。

據了解,社區依托集體經濟實體,組建了鳳翔就業創業園,引進8家勞動密集型企業,吸納了社區內近300名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并結合實際開發保包養網潔保安崗位,解決了26名困難居民就近就業。將門面、商鋪、包養網農貿市場攤位出租給黨員、能人經營,解決了126人創業就業。包養

包養網黨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今天,鳳翔社區居民們臉上洋包養溢著樸實的笑容,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解釋。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