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的承諾 歷史的跨越(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_中S包養經驗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信息門戶

作者:

分類:

  河南省確山縣易地搬遷群眾在提琴廠務工。資料圖片

中華民族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拓展

成就彪炳史冊 奮斗開創未來(譜寫新篇章)

本報記者 顧仲陽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

8年時間,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歷史性消除了絕對貧困,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亙古未有的壯舉,也是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跡!

中國為什么能?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脫貧攻堅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靠的是黨的堅強領導,靠的是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靠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包養,靠的是一任接著一任干的堅守執著,靠的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

2012年12月底,習近平總書記頂風冒雪來到河北省阜平縣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進包養網村入戶看真貧,向全黨全國發出脫貧攻堅的動員令。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

——這是一諾千金的莊嚴承諾。包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包養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

習近平總書記的錚錚話語,飽含著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彰顯著百年大黨為人民謀幸福的使命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掛帥、親自出征、親自督戰,太行深山看真貧,秦巴腹地謀發展,西南邊陲訪民生。總書記先后7次主持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包養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這是合力攻堅的舉國行動。

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五股泉鄉西營子村第一書記王玉興,眼下又忙著制定村里新的產業發展計劃:“我有幸參加這場脫貧攻堅偉大戰役,倍感光包養網榮。接下來,要繼續帶著鄉親們把脫貧成果鞏固好!”脫貧一線,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初心不改,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盡銳出戰,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

五級書記抓脫貧,層層動員促攻堅。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構建起合力攻堅的大扶貧格局。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充分發揮,形成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

——這是精準扶貧方略的科學指引。

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精準扶貧首倡之地。“精準扶貧激發潛能,這十年,村里的變化翻天覆地。”村黨支部書記施金通說,十八洞村包養網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苗繡、礦泉水、旅游等特色產業,去年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60萬元。

從做到“六個精準”到實施“五個一批”,從扶真貧到真脫貧,扶到點上、扶到根包養上,全國12.8萬個貧困村開對“藥方子”,甩掉“窮帽子”。一招招精準施策、靶向治療,攻下深度貧困堡壘,答好疫情“加試題”,精準扶貧方略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包養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立足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

脫貧地區發展大踏步趕上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脫貧攻堅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給中華大地帶來了深刻變革。

——這是成就脫貧群眾幸福的深刻變革。

江西省于都縣嶺背鎮中心易地扶貧安置點,嶄新的樓房拔地而起,學校、醫院、商超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在這里生活舒心、干活安心,上班就在樓下的幫扶車間,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脫貧戶華長豐說。

“兩不包養網愁三保障”全面實現,脫貧群眾生活節節高。2021年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超過1.25萬元,比上年增長16.9%。脫貧攻堅的陽光照耀到每包養一個角落,無數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無數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包養這是改變脫貧地區發展面貌的深刻變革。

“懸崖村跑山羊喝山泉水,純天然養殖……”四川省昭覺縣懸崖村致富帶頭人某色蘇不惹忙著在直播間帶貨,一天銷售額超過20萬元。如今,村里的特色農產品賣到了全國,吸引了包養網大量游客前來“打卡”。

懸崖村是個縮影。廣大脫貧地區山鄉巨變、山河錦繡,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脫貧村全部通上動力電。全國每個脫貧縣形成2至3個主導產業,一個個脫貧鄉村大踏步趕上來。

——這是改變包養網脫貧群眾精神風貌的深刻變革。

“致富不忘感黨恩,我們要帶動更多鄉親一起發展,讓電商致富路走得更遠。”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坪子村脫貧戶張順東、李國秀夫婦身殘志堅,種地養豬、賣菜拉貨,克服重重困難,成為村里首批脫貧戶,也成為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開發式扶貧、志智雙扶,讓脫包養貧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強的信心勇氣。廣大脫貧群眾信心更堅、腦子更活、心氣更足,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的精氣神蔚然成風。

穩固脫貧基礎,接續奮斗新生活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持續抓緊抓好,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各地區各部門堅決行動,下大力氣穩固脫貧基礎,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筑牢防貧壩,精準防返貧。

包養網去年7月,陜西省留壩縣江口鎮鍋廠村脫貧戶楊茂成遭遇車禍。防貧監測預警網絡及時發現,幫扶措施立馬跟進:意外事故救助4萬元,妻子被村里新聘為公益崗,一家人從返貧邊緣被拉了回來。

各地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戶和突發嚴重困難戶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目前近70%的監測對象已消除返貧和新致貧風險,其余經過一段時間包養網努力也可消除。

——興產業、促就業,脫貧成效更可持續。

“每月能掙6000多元,掙錢顧家兩不誤,日子越過越踏實!”一大早,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楊溪鋪鎮脫貧戶陳鮮到幫扶車間上班。鄖陽區將幫扶車間建到田間地頭、辦到村組,全區配置8000余臺織襪機,2000余名脫貧群眾家門口就業創業。

政策不留白,幫扶不斷檔,投入不減力。去年,脫貧地區特色主導產業產值超過1包養.5萬億元,全國脫貧勞動力通過務工就業3145萬人。“飯碗”多起來,腰包鼓起來,脫貧群眾發展能力更強。

——優質資源延伸拓展,解決脫貧群眾現實難題。

“家門口就能看上好醫生,看病越來越方便。”陜西省寧強縣燕子砭鎮島灣村脫貧戶宋興發感慨,村衛生室與縣醫院、鄉鎮衛生院建起聯合體,好醫生互通共享,鄉親們看病不再犯難。

瞄準脫貧群眾民生期盼,各地區各部門加力推進公共服務優化配置。推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遠程醫療覆蓋所有脫貧縣。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全面實現,2021年脫貧家庭輟學學生數量持續保持動態清零。

成就彪炳史冊,使命昭示未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經開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億萬中國人民苦干實干、團結奮斗,必將在新征程上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

青海省治多縣扎實穩固脫貧基礎

端穩“飯碗”日子美(新時代新作為)

本報記者 常 欽

走進青海省治多縣扶貧產業園,奶制品加工廠里,包裝貼簽、留樣質檢,工人們忙得熱火朝天。工廠連牧場,產業鏈另一頭,脫貧群眾干勁十足。

“一邊照顧牛羊,一邊護好草場,家門口端起‘金飯碗’,每個月有3000多元工資,日子越過越美。”憑著好手藝,治渠鄉治加村牧民層加當上了技術員。

壯大生態畜牧業包養,是治多縣在脫貧攻堅戰中找到的“金鑰匙”。為實現生態保護和群眾增收雙贏,治多縣以草定畜、優化畜種,組建36個畜牧業合作社,帶動1.9萬農牧民抱團發展,每年光分紅就達1000多萬元。

“企業定期來收購,通過脫貧產業鏈帶動,鄉親們生產的牛奶、牛肉等農畜產品有了銷路,最近又有不少人主動加入合作社。”治多縣生態畜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松格來說。

為了鞏固脫貧成果,治多縣全力延伸產業鏈。“飼草種植、奶牛養殖、奶制品銷售協同發力,脫貧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縣鄉村振興局產業指導中心主任青梅然丁說,這幾年,農牧民的經營收入和分紅收益不斷提升。

就業是脫貧的關鍵。走進縣里扶貧產業園的制衣車間,機針聲“噠噠”不斷,多彩鄉當江榮村脫貧戶才多邊縫衣服,邊給新來的員工指導,“工作穩定,每個月能掙3500多元。”

目前在制衣公司上班的脫貧群眾有71人,他們和才多一樣,依靠新學的手藝穩定增收,日子越過越紅火。目前,扶貧產業園的19家企業安排就業348人,帶動2600名脫貧群眾發展特色產業,增收路越走越寬。

如今的治多縣,村村有脫貧產業,戶戶有致富門路。縣委書記池永杰說,下一步將推動生態畜牧業精品化,做好就業技能培訓,讓牧民群眾端上“生態碗”、吃好“手藝飯”,生活更上一層樓。

好政策解決易地扶貧搬遷戶后顧之憂

幸福生活比蜜甜(新時代新作為)包養

本報記者 葉傳增

今年春節,云南省會澤縣鐘屏街道雙河社區的崔文科喜事連連。

第一件喜事是兩個孫子期末考試成績優異,一人拿回了一張獎狀。60歲的老崔把獎狀貼在新家客廳墻面上,心里樂開了花。

崔文科的老家,在會澤縣礦山鎮車扯落村大山深處。兩年前,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老崔一家七口告別人畜混居的危房,搬遷到雙河社區,住進了140平方米的新房。

搬進新城,孫子上學咋辦?為解決搬遷戶孩子上學問題,縣里建設了3所易地搬遷安置區配套義務教育學校。老崔兩個孫子就讀的鐘屏小學,就是其中一所,能容納3600名學生。“出了小區,過條馬路就到學校,非常方便。”老崔沒想到,孩子上學包養網問題解決得這么好。

第二件喜事是看病不愁了。老崔患有冠心病,前兩年做了手術,心臟搭了3個支架。春節前,老崔到縣包養網人民醫院復查,醫生告訴他恢復得不錯,5000多元的復查費包養網用,報銷后自己只花了470元。這讓老崔格外高興。

原來,為防止因病致貧返貧,縣里對36種大病患者進行“一人一檔一方案”的管理。老崔是脫貧戶,符合政包養策,可以繼續享受健康幫扶政策。

“娃娃書讀得好,自己看病有保障,這個年過得舒坦!”老崔感嘆。

過完年,老崔又遇到第三件喜事。社區工作人員告訴他,兩公里外的冷鏈物流園最近在招人,做分揀蔬菜的活計,熟練工一天能掙近200元。“好政策讓咱脫了貧,接下來繼續加油干,幸福生活比蜜甜!”老崔說。

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潮頭觀瀾)

朱 雋

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包養網,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中華民族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

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但也要清醒認識到,脫貧基礎還不夠穩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小康、擺脫貧困是我們黨給人民的交代,也是對世界的貢獻。讓大家過上更好生活,我們不能滿足于眼前的成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持續抓緊抓好,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當前,“三農”工作重心歷包養網史性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來。各地區各部門須下大力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脫貧地區包養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做到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確保脫貧攻堅成果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做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包養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我們要響鼓重槌,繼續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各項工作,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推動脫貧地區加快發展包養網,持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讓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共享發展成果,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趕上來。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新征程上,讓我們以更有力的舉措、匯包養聚更強大的力量,推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鄉親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