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校園 溫S包養心得暖的家(解碼·脫貧之后探教育)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圖為啟新學校學包養生在午休時間參加美術興趣班。

本報記者 程 煥攝

對于跟隨家人易地扶貧搬遷的孩子們來說,來到一所新學校,是生活中的重要變化包養網。貴州安順市啟新學校是一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學校,該校充分考慮孩子們的需求,及時開展安全教育、增設特色課堂、加強家校溝通,幫助孩子們樹立自信心,盡快適應新生活。

中午時分,走進啟新學校,正趕上一、二年級就餐時間。身著紅色校服的學生們排隊走向食堂,秩序井然。孩子們路上遇到老師,熱情地打著招呼,笑容燦爛,舉止落落大方。

啟新學校位于貴州安順市西秀區彩虹社區,于2018年4月正式包養投入使用,是安順市第一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九年一貫制配套學校,近八成學生來自西秀區各鄉鎮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來到新學校后,孩子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新環境

培養安全意識和文明習慣

“紅燈停,綠燈行,沒有信號燈的路口該怎么辦呢?”

“走天橋”“找地下通道”“包養網等一等,讓車子都過去了再走”……

下午第一節課,孩子們來到了報告廳。今天上課的不是學校老師,而是安順市交管局交警直屬二大隊三中隊民警王虎。孩子們一點也不怯場,紛紛舉手互動,因為這樣的課堂,他們已經習以為常。

在老家新場鄉花慶村讀到五年級,2018年初,石啟尚隨家人一起搬到了城里,成包養為啟新學校第一批學生。習慣了翻山越嶺步行上學,盡管新包養網學校就在家門口,但車來車往和高樓林立的陌生環境,讓石啟尚有些膽怯,“剛搬來新家的時候,我不太敢單獨出去。”

“其他方面可以慢慢來,但安全教育刻不容緩,出了事再補救就晚了。”校長伍麗蓉介紹,從開學第一天起,包養網安全教育就同步啟動。把紅綠燈、斑馬線、指示牌等交通元素“搬”進校園,邀請交警面對面給孩包養網子們講解安全知識,大課間集體做交通手勢操……隨著一項項活動的開展,同學們對于城市交通日漸熟悉。

為了讓學生盡快融入新生活,學校在培養孩子們的文明習慣包養上也下了一番苦心。在學校教導主任陳娟看來,借助“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手把手地教會學生怎么做,比單純說教要管用得多。

從幫男生剪頭發、教女生扎辮子,到引導孩子們排隊就餐、節約糧食、提升禮儀修養等,學校不僅開設德育課程,還廣泛邀包養請愛心人士,以及文明辦、婦聯等單位機構進校園開展各類關愛活動,從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出發,幫助孩子們克服膽怯、自卑等心理,以全新姿態迎接新生活。學校的細心安排,讓孩子們覺得心里暖暖的。

新課程

增設美術、音樂等特色課程

下午放學后,七年級學生周包養光權匆匆趕到籃球場,一邊準備運動器材,一邊跟體育老師吳濤交流訓練項目。作為啟新學校包養網籃球隊包養網首任隊長,他想領著隊友們抓緊時間訓練。

吳濤是山東青島包養網市幫扶啟新學校的支教老師,去年9月到崗后,除了承擔六、七年級體育課教學任務,他計劃在學校組建包養網一支籃球隊,利用課余時間為喜愛籃球包養運動的學生提供專業指導。在選拔隊員時,吳濤發現班上有名不愛說話的大個子男生對籃球很感包養興趣。

吳濤了解到,這名包養網男生叫周光權,父母在外地工作,長期跟著爺爺生活,性格有些內向,學習勁頭也一直起不來。“想進籃球隊,學習成績可得跟上。”吳濤同意周光權入隊,還推薦他當上了隊長,條件是要保證文化課有進步。

這一招果然奏效,進了籃球隊后,周光權性格越來越開朗,學習熱情高漲,每堂課都聽得格外認真。“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包養,這種感覺太好了。”周光權說。

事實上,啟新學校的特色課堂不止籃球一項。針對搬遷群眾子女回家后無人照看等現實問題,學校特意利用午休和放學時段開設第二課堂,增設美術、音樂、計算機等多項特色課程,讓孩子根據興趣愛好進行選擇。

“所有特色課程都是免費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全面發展。”伍麗蓉介紹,包養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深入推進,啟新學校在校學生人數已從建校時的246人增長至1包養077人。之前學校從全區選拔了27名優秀教師,后來又補充了15名擁有各學科背景的年輕教師,再加上青島支教團隊的接力幫扶,學校辦好特色課堂的信心更足了。

新生活

加強與搬遷家庭、社區的溝通

去年年底,啟新學校舉辦了為期一周的家長開放日活動,邀請了100多名學生家長走進校園包養網。家長們走進課堂聽課,到食堂查看伙食,聽取校長和班主任的工作報告……實地了解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情況,對學校工作提出改進建議。

“老師們講課很有意思。”宋娥妹是六年級學生熊倫開的母親,她特意挑選女兒最薄弱的科目聽課,3堂課聽下來,心里包養網踏實了不少。和其他家長不同,宋娥妹對學校的后勤保障工作關注很少。宋娥妹并非不關心孩子的生活情況,而是她對這方面了解得很。

宋娥妹兩口子曾常年在外打包養工,2018年搬到彩虹社區后,宋娥妹發現女兒成績下滑很厲害,她想回包養網來照顧孩子,但又擔心影響家庭收入。為難之際,啟新學校伸出了援手,經過崗前培訓和健康檢查,宋娥妹當上了學校食堂工人。

有了媽媽的陪伴,熊倫開變得活潑起來,去年還在全市朗誦比賽中獲得了好名次。“老師認真教課,我們做好生活保障,娃娃們包養就能踏踏實實上好學了。”宋娥妹說。啟新學包養校的10個工勤崗位,9個都留給了學生家長,既方便他們照顧家庭,又能幫助學校提高管理服務水平。

把家長請進校園的同時,學校還倡導老師走進學生家庭,充分掌握每一名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生活狀況和思想動態,及時幫助他們解決成長中的困惑。“有些孩子很敏包養包養網,遇到問題不愿說出來。老師到家里聊一聊,或許在無形中就會給予他們信心和勇氣。”伍麗蓉說。

通過加強與搬遷群眾、社區之間的溝通互動,“家長+社區+學校”的聯合管理模式日漸完善,啟新學校2019年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下一步,包養網學校將逐步向周邊村寨、廠礦進城務工子女輻射,為更多孩子提供優質教育。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