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包養者了解到,白銀市靖遠縣東灣鎮通過“村黨組織牽頭,群眾互兌互換”的方式整合土地資源,采取“支部+合作社+黨員+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日光溫室,建包養網成了靖遠縣東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并成為白銀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全鎮現有日光溫室8800座,年產值2.4億元,蔬菜收包養網入占到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蔬菜產業已成為全鎮農民增包養收的特色支柱產業,實現了村黨組織領富、合作社促富、黨員幫富、群眾同富的目標。
群眾如何滿意
對癥下藥,讓群眾暖到心坎包養網上才有幸福感
在甘肅華池縣五蛟鎮上城壕村,一場特別的會議解決了村里扶貧款的去向問題。村支書包養慕萬鈺和村民代表共同包養對2900元的扶貧款發放給誰進行了舉手表決。
“最需要的兩戶我們每家給了1000元,另外兩戶一家500元,一家400元,對此群眾沒有任何意見。” 慕萬鈺告訴記者,村里開的這個會叫協商民主議事會議。參加的村民代表包括莊頭戶老、黨員、普通群眾等。
別看小小的基層協商民主會議,卻在精準扶貧準不準,幫扶措施管用不管用等方面發揮了最大作用。村里低保戶評定公平了,五蛟鄉王莊隊和城壕包養隊持續32年的土地歸屬糾紛包養網被解決了,李莊村曹川組村民郭立功和包養網包養網王智文因修建房屋發生工傷的糾紛解決了……
精準扶貧的對象是最需要幫扶的貧困戶、低保戶。“最早評定低保戶,是由村上推薦到鄉上,最后報到縣上,群眾認為不公平,意見大、矛盾多。后來實行包養村民投票評選,但‘大戶吃小戶’的矛盾再次凸顯,仍然有失公平。”村民何榮對于之前的投票選舉很有感觸:眼看著張家某戶最為貧困,應該享受低保,但由于李家人口多,投票數量上占據了明顯優勢,只能讓李家享受。這種現象極為普遍,且不好解決。成立“村級協商民主議事會”后,通過協商、表決、監督、包養網備案等過程后,村民的矛盾沒有了,上訪少了,工作也輕松了。
記者從該村保存的歷屆協商民主議事會議視頻上看到,在低保評定和救助款發放有爭議的情況下,當事方都會參加協商民主議事會議,各自講包養述自己家庭的困難狀況,之后由議事會成員現場舉手表決包養,群眾對表決結果認可包養網度高。更有困難群眾了解了他包養人包養網的困難程度后,主動要求讓對方享受有關補貼,群眾關系極為融洽。
記者了解到,“村級協商民主議事會”成員由本村“兩委干部”、黨員代表和群眾代表組成,占全村農戶數的10%左右,并鼓勵村里政治素養高、群眾威望高、有奉獻精神、熱衷公益事業、懂技術、會經營的退休干部、教師、大學生村官等參加。
“老百姓的事情,老百姓自己商量著辦肯定矛盾少。我今年60歲,能坐在這里參與重大事項的表決,有的不僅僅是一種自豪感,更多的是為村民負責的責任感。”慕萬清是上城壕村曹溝茆組村民。成為協商民主議事會成員后,精神頭比以前更好了,為別人解決了矛盾,他自己心里也快樂不少。
在精準扶貧中,包養網心坎上最滿意的,莫過于寧縣高理塬自然村村民馬文祥。“包養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兒子包養‘嫁’出去,不再包養網受窮。”馬文祥所說的“嫁”兒,就是讓兒子去女方家當上門女包養婿。馬文祥的話真實地反映了當地村民飽受交通不暢之苦的酸楚和無奈。
包養高理塬自然村位于慶陽市寧縣金村鄉,距離村堡10公里。由于村子地處山頂且四面環溝,包養網當地有人稱其包養網為“孤島村”。幾十年來,這里的村民既“嫁”兒又嫁女。在他們看來,只有離開高理塬村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慶陽市開展交通扶貧大會戰后,一條長9公里、寬6米的通村路于2015年3月將高理塬自然村和村堡連接起來。2015年9月,高理塬村村民柯玉學就為兒子娶進了新媳婦。一時間,整個高理塬村都樂了。“這可是30年來村里娶進門的第一個新媳婦。” 柯玉學說,包養網村里通油路,是幾輩人的希望。包養路一通,高理塬村也就有了人氣,包養網致富的路也能看得見了。“把方向找好,根據咱們群眾的呼聲來扶貧就能扶到點子上。” 馬文祥對于當前的扶貧工作這樣說。
精準扶貧措施得管用,貧困戶脫貧之后更得穩得住。只有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群眾的滿意指數、幸福感才能由此而來。甘肅省委省政府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最大民生工程來抓,以脫貧攻堅統攬包養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與各地干部群眾一起結合實際、合力攻堅,走出了一條具有甘肅特色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路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