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九個學生留守的“大山園丁”:教育是最好的扶貧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S包養經驗門戶

作者:

分類:

為九個學生留守的“大山園丁”:教育是最好的扶貧

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杉樹坡村,為不讓娃娃們失學,55歲的“留守教師”宋長城身兼校長、老師、保育員等職務,為9名學生堅守崗位。 楊云 攝

貴州:武陵山下的老園丁

中新網貴州思南10月31日電題:為九個學生留守的“大山園丁”宋長城

包養作者楊云

55包養歲的宋長城俯身蹲下,背起3歲的焦少婷,吃力的站起來,另一只手牽起3歲的候銘。3歲半的王思晨、4歲的焦少妍、4歲的龍吉鳳、4歲的黃清媛、5歲的焦璐程、5歲的候杰、5歲的包養網黃立嬋依次排好隊跟在宋長城身后。

31包養年來,每天早晨7時,宋長城離家出門,都會特別繞包養網路把分散在杉樹坡村杉樹包養坡組、土朝灣組及富家寨村青杠園組的學生一起帶到杉樹坡村小學。

包養

31年來,宋長城的學包養網生最多時有70余人,5個年級。

2016年,杉樹坡村最后一批小學生全部進入甕溪鎮寄宿制學校就讀。村小被思南縣教育局改包養建為山村幼兒園,宋長城的學生也減少到只有9名。這9名學生,父母包養親大多包養網在外務工。

杉樹坡村位于武陵山深處,地處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甕溪鎮,是縣級極貧困村。

55歲的宋長城既是學生們的爺爺、還是教師。

包養網州省銅仁市思南縣杉樹坡村,為不讓娃娃們失學,55歲的“留守教師”包養網宋長城身兼校長、老師、保育員等職務,為9名學生堅守崗位。 楊云攝

“山高路遠、經濟貧包養網困,30多年先后來了好多老師,待了長長短短的時間,又都陸陸續續離開了。”說起山區教育的苦,沉默了半天的宋包養長城憋出一句話,“別人的根在山外,我們的根在山里,心包養網就定在這里。”

從教經歷,老宋有點激動。那是1985年,在村小教書的幾位老師因為清貧,陸續離包養網開杉樹坡村小學,幾十個山里孩子面臨失學。

1986年高中畢業的宋長城決定接手一天只有1元錢補助的村小,給孩子們做代包養課老師。

“清貧一個人總比愚昧一代人、貧窮一個山村強。”宋長城就這樣想的。

艱苦的日子宋長城堅持了10年。1997年,做了10年代課教師的宋長城轉為正式教師,生活和教學條件也開始獲得改善。

31年來,經過宋長城啟蒙教育的山村學生有24人考上中專學校,81人考上大專以上院校。這些學生里,還出現了1名碩士,1名博士。

“教育是最好的扶貧。”宋長城告訴記者。

“洗臉、穿衣、做飯、上課、接送上下學,宋老師對學生們關心無微不至。”“我們家能出大學生,都是宋老師給娃娃基礎打得好。”“宋老師為村里的教育辛苦了幾十年。”行走在杉樹坡村,田間地頭忙包養網碌的鄉親見到宋長城都熱情打招包養呼。一些村民見記包養網者問宋長城的情況,一個個都熱心的打開話匣子。

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杉樹坡村,為不讓娃娃們包養失學,55歲的“留守教師”宋長城身兼校長、老師、保育員等職務,為9名學生堅守崗位。 楊云攝

一年前,宋長城還需要兼任廚師,給孩子們制作午餐。2016年貴州包養網開始實施的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改善計劃,杉樹坡村山村幼兒園也被覆蓋,“營養午餐”由條件較好的中心小學統一配送。

“我的大背簍和鐵鍋再也用不上了。”宋長城開心的說,“現在娃娃們都能吃上4菜一湯咯!個子長高啦、精神也包養好啦!”

杉樹坡村的偏遠和條件艱苦,一直沒有外來教師愿意留下。有機會到條件更好的鄉鎮中心小學任教的宋長城思前想后包養網,決定留在山村幼兒園。

9個學生1個教師,杉樹坡村山村幼兒園里各類硬件設施齊全,與城市幼兒園的條件不相上下。

這樣的山村幼兒園,思南縣有216個,覆蓋了所有行政村。

貴州省銅仁市思南包養網縣杉樹坡村,為不讓娃娃們失學,55包養歲的“留守教師”宋長城身兼校長、老師、保育員等職務,為9名學生堅守崗位。 楊云攝

現階段,貴州66個縣實現農村學前教育機構全覆蓋,惠及農村學前兒童65.95萬人;另有16個縣積極自行開展試點,惠及農村學前兒童9.58萬人。

“山區教育的最大困難包養是教師包養的堅守。”思南縣教育局安監站站長黃朝宣告訴記者,“宋長城老師的堅守不僅僅為大山留住了希望,更延續了大山的文明。”

包養網高原陽光下,宋長城的大手拉著山里娃的小手,行走在2個月前才修好的通組硬化路上,背影格外溫馨。(完)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