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養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結合咱們村實際,近期我們包養網要重點關注學習即將出臺的中央一號文包養網件,找準包養網切入點,指導農業生產。”日前,在河南省西峽縣回車鎮杜店村農家書屋里,杜店村黨支部書記杜定軍和30余名黨員、群眾一起學習探討新年規劃。
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里,現代農業呼喚著“學習型農民”。近年來,西峽縣以農家書屋為主陣地,積極推進學習閱讀,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用知識武裝頭腦,提升自身素質,為鄉村振興培育高素質農民。
“文化+產業”引領新風尚
學深悟透,篤行躬踐。近兩個月來,170余名返鄉大學生包養成了杜店村農家書屋的文化志愿者,他們幾乎每天都舉辦讀書交流會,還在樓下的黨史學習紀念館里帶著附近的中小學生重溫紅色歷史,傳承奮斗精神。
日前,在新春讀書交流活動現場,跟大家一起誦讀完詩詞《滿江紅》后,大學生王晶晶說:“春節最包養火的電影也是它,誦讀時感覺熱血澎湃,深切感受到中華民族骨子里的愛國情懷,我們要更加努力,成為黨和國家需要的棟梁之材!”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回車鎮團委書記孔祥君介紹,這個寒假,該村附近返鄉大學生經常到書屋探討交流,分享大學期間的學習心得以及開展志愿服務、參與村鎮實踐活動的經驗。
在圖書室里,河南省“優秀農家書屋管理員”張俊偉正在介紹新到的圖書:“這些農林科技類的圖書,深受歡迎。前幾年,我們擺放在這里的飼養類圖書和種植類書籍,群眾爭相包養借閱,他們拿著筆記本記下需要的知識,并和其他種植戶分享實踐經驗。”
該村召溝組組長李相樓2011包養年養殖蛋雞,起初沒有掌握關鍵技術,一度效益不高。后來借閱《養雞500天》《最新農家養雞疑難問題解答》等書籍認真鉆研,經常與縣鄉兩級“科技特派員”溝通交流,效益逐年提升,年收入超過10萬元。
2019年,李相樓又向東溝村獼猴桃種植大戶薛飛取經,試種十幾畝獼猴桃成功,憑借“小包養網名氣”,到書屋多次分享經驗,帶動全組學習致富,目前召溝組種植獼猴桃110余畝。
“紅色+文藝”煥發包養新活力
創新載體,活化形式。在蓮花街包養網道古城路的蓮花社包養區,職工書屋別具一格、功能齊全,除閱覽室外,配備有黨建廳、紅色包養電影廳、書畫室等,成為附近職工、群眾、青少年學習交流的綜合大課堂。
“我們附近居民較多,為了更好地包養滿足大家需求,周末經常在這里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有讀書會、書畫展,還有紅色電影展播等。”書屋管理員孫曉東說。
跟包養隨他一同走進閱覽室隔壁的電影院,節目單上的電影有《建黨偉業》《懸崖之上》等幾十部紅色電影,可容納56人正常觀影,不管是平時還是周末,只要超過20人的群體報名預約,工作人員就會安排專場免費上映。
正聽著孫曉東的講解,68歲的許包養愛民哼唱著小曲走了過來。“可別小看這個書屋,我們一幫老伙計在這看書、交流文化、唱小曲、排練節目,豐富的文化活動讓生活更美好。”
蓮花街道婦聯副主席蔡銳2022年組建了“書香西峽 德耀龍鄉”讀書分享微信群,10包養網0多包養名成員每天在群里用語音、圖片等方式分享學習新思想、看國學經典、讀包養網名著感悟等。
蔡銳說:“我們結合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和法定節假日,組織職工、群眾、兒童等群體,在三樓的書畫室定期召開線上線下聯動讀書會,將文化傳播得更廣。”
“業務包養網+基地”搭建新課堂
學以致用,以知促行。除了基層群眾外,村組干部也把農家書屋當成包養網“充電寶”,爭分奪秒學習新知識,見縫插針掌握新技能。
在五里橋鎮北堂村,每周一例會在農家書屋召開,村組干部、群眾代表近90人參加。該村文書閆華偉說:“我們的學習材料比較豐富,有中央最新會議精神、國務院出臺的新政策,還有普法教育、科技富農等內容。周一例會是九點,我們差不多八點都到了包養,先學半小時,包養再討論半小時。經過3年的積累,感覺收獲很大,平時開展工作更包養得心應手了。”
據了解,該書屋于2022年獲評“河南包養省示范農家書屋”,在這里的書架上,整齊擺放著該縣行業主管部門購買贈閱的農技、農業方面書籍,緊貼群眾致富需求,附近群眾農閑包養網時便到書屋借閱獼猴桃、香菇等特色農業和養殖類書籍。
深耕特色包養網農業,開啟致富金屋。龐貝貝是“90后”村干部,她正和十幾名婦女在書屋外編織手工花籃。她說,村里成立“西峽縣北堂村手工制品專業合作社”,去年有40多人參加,臨近村鎮也來學習交流,大家有的掏出筆本記經驗,有的制作視頻分享,相互交流心得,提高制作效率。
“我們大概7小時能做一個大籃賣120元,4小時做一個小籃賣70元,往互聯網上一‘掛’,全國各地爭著買,每人每月能賺一千多塊,還不耽誤做家務,今年報名的人更多了。”龐貝貝開心地說。
農家書屋讓群眾學習研討致富經的同時,也真正成了“智”富增收的“黃金屋”。
據了解,西峽縣高標準建成農家書屋289包養網個,社區書屋10個,覆蓋轄區內所有村(社區),農家書屋總包養網藏書包養網量達46萬余冊,平均各書屋藏書量近1600冊。西峽縣將農家書屋與各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有機互融,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成為新時代農民在鄉村振興路上的“充電站”。(范亞康 陳思遠 王帥杰)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