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軒:做一名脫貧攻堅的“實干家”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一包養行情戶

作者:

分類:

 包養感情2016年1月31日晚,甘肅包養留言板省武山縣群眾文化活動中心禮堂內處處洋溢著溫暖與感動。第三屆“奉獻武山·十大人物”頒獎典禮在這里隆重舉行。當城關鎮康瓦坪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楊文軒等十名同志走上領獎臺時,在場的干部群眾給他們報以熱烈的掌聲。楊文軒是省國土廳規劃研究院國土資源工程室主任,2013年底,被安排到武山縣洛門鎮改口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2015年7月調整到城關鎮康瓦坪村擔任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隊長兼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楊文軒認為,一個人尤其是一個黨員既然選擇了一條路、一個目標,只要做出了選擇就應該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不忘初心,努力做到最好,這是他到村里以后對自己的要求。那么“初心”是什么,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楊文軒說,“讓貧困群眾過上美好生活就包養app包養我的‘初心包養條件’。”

民愿我為——夯基礎

三年前,武山縣對于楊文包養故事軒來說,只是一個地名、一個符號;三年后,武山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讓他魂牽夢繞、難分難舍。處在大山深處的改口村和康瓦坪村都是省國土資源廳的雙聯村,也是讓他這幾年激情燃燒的山村。“我來到武山工作的這三年,有苦有樂、有悲有喜、有感慨有感動,在大山深處的村子里,在雙聯扶貧路上,我經歷了不一樣的旅程、收獲了不一樣包養行情的人生。”

在選派任改口村第一書記之包養網推薦前,楊文軒就作為國土廳派出的專業技術人員多次到村,主持編制了供水、道路硬化和土地整治等規劃設計。 到改口村后,他堅持吃住在村,用了近半個月的時間,走遍了改口的家家戶戶,踏遍了全村的一草一木。通過調研,對村里的班子情況、黨包養網員隊伍建設、農民的生產生活、外出包養女人務工經商和民風民俗等一系列情況,都摸得一清二楚,為第一書記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改口村300戶1281人、康瓦坪429戶1827人,兩個村都是地處山區的純農業村,沒有企業,經濟基礎薄弱,改善基礎設施、找準產業方向是首先解決的兩大問題。

改口村地處黃土丘陵溝壑區,人均耕地少,地塊破碎,包養絕大部分為山坡地。2013年開始,楊文軒結合自身專業優勢,親自擔任項目負責人帶領專業技術人員翻包養網山越嶺,規劃每一塊包養田、布設每一條生產路,努力做到設計最優、資金最省、效益最好。兩年來申請土地整治項目資金近500萬元,整理土地3包養合約000多畝。全村的耕地由“三跑田”變為“三保田”,為下一步產業結包養構調整和土地流轉、農民增收打下基礎。

2015年,楊文軒調整到康瓦坪村擔任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隊長兼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他與有關單位積極協調,多方奔走,申請資金280萬元,平整包養網耕地近2000畝、修建沙化道路5公里。爭取項目資金200萬元,對2包養網車馬費1條主巷道和30條支巷道進行了硬化,開通、拓寬4.3公里村內道路,建成長55米的便民橋一座,徹底解決了群眾行路、師生上學及大棚蔬菜運輸等問題。去年,又積極申請立項了總投資450萬元的響河溝險村險段治理項目。不到半年時間,巷道硬化了、自來水入戶了,村級辦公場長期包養所也拔地而起,鄉親們的生活條件改善了、對組織的信任感增強了。原甘肅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張力學和省國土廳規劃院院長馮永忠到村時村民們都熱情的圍在他們身邊,感謝國土資源廳的幫扶,一名老黨員說:“國土廳這兩年做得比我們的先人還要好,后生的媳婦也好找了。”

楊文軒幫五保戶修房子

民富我榮——建產業

路途再遠,遠不過燃燒的夢,現實再難,難不倒圓夢的心。駐村以來,他始終秉持實干精神,懷著謙虛謹慎、拜群眾為師的態度,包養俱樂部跟著群眾學,帶著群眾干,干給群眾看。

“我們的第一書記攢勁得很,給村上辦了好多事情呢”。鄉親們說,楊書記這人,整天就在他務作的大棚里勞動,像袁隆平一樣搞研究呢。當初我們以為他只是來玩玩看看的,沒想包養網到竟然駐扎在村上,還種起了莊稼,全村人都被這個說著普通包養網話的“村里人”服哈了!

在棚子里勞動的楊文軒,已經少了幾分剛到武山時的學者氣息,多了幾分農村人的樸實和憨厚,泥巴沾滿了褲腿,臉上黑乎乎的。看起來,這哪里是省廳來的干部,言談舉止間儼然一個正兒八經的“村里人”嘛。和他握手時能聞到身上的泥土氣息、感受到厚實的力量。

楊文軒認為,村里一直有大規模種植架豆王的傳統,這種露天蔬菜種植模式附加值比較低,畝均增收4000多元,相比大棚蔬菜效益低。他經常在想,能不能把塑料大棚搬到山上去,村里人都說,缺水、技術等等困難很多,搞不了。他帶著疑問,請教了縣蔬菜部門技術人員,大家實地看后,一致認為可以搞,缺水問題可以想辦法解決。在技術人員的支持下,他自建了一個塑料大棚,種上了辣椒、西紅柿、茄子等蔬菜,每天親自務做并做記錄。

一個在省城坐辦公室的人,在邊遠的村子里務起了蔬菜包養妹,還親自建起了棚子,而且要把塑料大棚種到山上去,這是多包養故事少蔬菜專家們干了多少年還沒解決的課題,他這個外行竟然要嘗試,能行嗎? 經過和村“兩委”班子、群眾代表多次的討論研究,他提出了“蔬菜養殖打基礎,核桃旅游鼓腰包”的村產業發展思路。

說干就干,楊文軒和群眾一起改建包養山地日光溫室140座,種上了西紅柿、辣椒、黃瓜等反季蔬菜,全村蔬菜種植面積由原來的240畝增加到380畝;建成核桃園1處,推廣種植全膜玉米60包養條件0畝、地膜洋芋300畝、黨參200包養網畝。組織村上的婦女和閑散人員開展外出務工,年均收入都在2.5萬元以上。依托水簾洞景區,建成農家樂6家,年創收達10余萬元。

后來看到群眾的收入增加了,他這個第一書記的腰桿也直了,感覺也拉近了和村民心與心的距離,在一起的起早貪黑中,他眼中的群眾越來越親近。

康瓦坪村如何實現長遠發展?楊文軒認為村里必須要有自己的優勢產業做支撐。在改口村,他鼓勵大家發揮地域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農家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康瓦坪村地處高寒山區,發揮什么優勢呢?在與群眾交談時,他了解到,康瓦坪村經過土地整理項目的土地有很多,楊文軒和村里的群眾商議,打算拿出一部分土地種植花椒樹,今年建成2短期包養00畝優質花椒園,明年再發展600畝,前期套種旱作正茬架豆,這樣群眾的致富門路又多了一條。經過研究,村上確定了林果業、養殖業和蔬菜種植甜心花園三大產業。

楊文軒想,有思路,還不行,還得有開闊的眼界,有發展的技術。他帶上村里有養殖意愿的群眾去隴南康縣考察學習,又培訓土雞養殖技術,成立了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立的當天,楊文軒自己帶頭投錢人股,明確到年終土雞出欄時收回本金。他的行動,打消了群眾的風險顧慮,帶動了大家養殖的積極性。很快,各個土雞養殖雞舍修好了,1500只雞苗入欄。

楊文軒到貧困戶家摸實情

在楊文軒充滿自信的眼神中,讓鄉親們看到,土雞變成了金包養網鳳凰。

康瓦坪8個自然村,楊書記都非常熟悉,走到哪個村,群眾都熱情地和他打招呼。鄉親們都說,楊書記真是個實干家。

包養

如今,梯田層層疊疊上遠山、水泥巷道干凈整潔、自來水取代苦水窖、響河溝架起致富橋、村兩委辦公場所煥然一新,村衛生室拔地而起、孩子們在電教室里求知若渴、人均收入翻了翻、群眾觀念悄然改變、村干部干勁十足……歸根結底,楊文軒的總結就是:貼近民生,把工作做到心坎上,項目扶到點子上,措施幫到關鍵處!

今天,在扶貧工作的第一線,有一大批像楊文軒一樣堅守同樣理想的城里人義無反顧,當起了地地道道的“村里人”。楊文軒說,在村里工作,有時也很寂寞,雖然有過不被理解和被冷落,也有過孤獨難耐,但正是堅守著“初心”,讓甜心花園他一女大生包養俱樂部步步走了過來。(《中國扶貧》雜志供稿 王建任)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