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女孩和她的扶貧車間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趙梅 通訊員 柴玉龍
“開春后,在流轉的地里種上青稞和燕麥,再買幾頭牛把養殖規模擴大。”歲末年初,卓尼縣申藏鄉冷口村村民張雅萍正在謀劃著她創建的合作包養社今年的營生。
張雅萍創建的合作社,名叫豐裕牧業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去年,被卓尼縣認定為“就業扶貧車間”和“巾幗扶貧車間”。
在張雅萍的扶貧車間的帶動下,村里63戶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脫貧,戶均發放入股分紅1600元,摸索出了一條養包養網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
誰能想到,這位村里致包養網富帶頭人,才30歲出頭,還是個殘疾人?
張雅萍是家里的長女,兩歲時因患小兒麻痹癥,導致走路一瘸一拐。上小學時要翻兩座大山,其他同學路上花一個小時,她得再提前一個小時出發才能和別人同時到達。這樣的求學路,她堅持了6年。
“我走得比別人慢,要想不被別人甩得太遠,就得花更多的時間,相信總有一天我會走在別人的前面。”張雅萍一直在心里為自己打氣包養。
張雅萍一家5口人,父親殘疾,弟弟妹妹讀書需要錢,家里生計一直靠母親打工來維持。2011年從甘南州藏族綜合專業學校畢業后,想打工添補家用的她,處處碰壁。
張雅包養萍只好回家,幫父母喂牛養羊。待了整整1年,越待心里越是發慌,她覺得這樣下去可不行。
張雅萍決定要辦合作社,可想法一出口,就被家人潑了冷水。“丫頭,辦合作社不行吧,廠子大、資金多、要欠賬,你一個女娃娃家干不來。”
但張雅萍沒有放棄,她終于說動了家人。2016年6月,她聯合村里的6戶貧困戶,通過貸款等各種渠道籌資100萬元,開辦了“卓尼縣豐裕牧業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創業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張雅萍從包養網山西拉回的20頭“西蒙塔爾”品種牛,不出半個月,因為水土不服,死了3頭。
這可急壞了張雅萍,她四處學習養殖技術,并從臨夏找來養殖專業大學生為牛診治,慢慢地牛長得越來越歡實。
2017年11月,臨潭縣發生4.3級地震,張雅萍的合作社廠房圍墻大部分坍塌,受損嚴重。雖然沒有牲畜死傷,但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她的信心。
就在此時,政府的包養網30多萬元救災資金使她重拾信心,也堅定了要辦好合作社的決心。
張雅萍的合作社在“摸著石頭過河”中不斷發展壯大。牛從最初的20余頭變成了150余頭,牛棚也建起了5座。
去年合作社被縣里認定為扶貧車間后,張雅萍的路更寬廣了。她的扶貧車間從最初的6戶社員發展到現在的12戶,吸納的殘疾人也從3人變為6人。
“以前我們就是靠天吃飯,沒有其他包養網收入,在扶貧車間的帶動下,我們兩口子入了股,還在這里打工,地也租給了合作社,年底發工資不說,還給分紅,哪找這樣的好事。”通過工資性收入、租地收入包養網、分紅收入等,2018年,合作社社員張才巴拿到了5.2萬余元,他高興得合不攏嘴。
“想想自己因為身體殘疾受的各種苦,我就想盡自己所能讓大家生活得更好一點。現在,自己的責任更大了,我想今后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張雅萍擲地有聲地說。
貧困戶和企業獲得雙贏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洪文泉
“出門就在車間上班,下包養網班還能回家做飯,城里人的日子包養不就是這樣嗎?”東鄉縣振興雨具扶貧車間里,28歲的東鄉縣沿嶺鄉和平村村民馬艾西笑著說。
在她身邊,30多位與她一樣的農村婦女正在寬敞明亮的廠房里忙活著,縫紉機“噠噠”響個不停。窗外,就是馬艾西通過易地搬遷政策分到的新樓房。
對于馬艾西來說,這些年的日子并不好過。為了掙錢,她和丈夫一起到處奔波,但因為文化水平不高,又沒有技術在手,只能在拉包養面館里幫工謀生。
去年,一家人搬進了政府提供的廉租房里,冬不怕冷夏不怕雨,但老人年紀大了,孩子還不滿1歲,馬艾西再也無法出去打工了。
在這片易地搬遷安置小區里,像馬艾西一樣困難的家庭不在少數。
去年,東鄉縣和對口幫扶的廈門市湖里區共同努力,引進廈門特利強雨具有限公司,在距離安置小區不足500米的地方建起了振興雨具扶貧車間,采取“扶貧車間貧困戶”的運行模式,一舉解決了周邊200多名貧困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等工廠擴大規模后,預計還要招400人左右。”振興雨具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炳泉告訴記者。
“雨具制造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工人的文化程度要求比較低,只要有正常勞動包養能力,肯學、肯做,都能夠在這里上班,非常適合當地的扶貧現狀。”林炳泉說。
但是,要形成長效幫扶機制,為貧困群眾提供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并不是簡單地建幾個加工車間就能辦到的。一把雨傘成品出廠,需要幾十種配件,而這些包養網配件如果全部從廈包養網門運過來,不僅費時費力,更增加了雨傘的制造成本。如何在企業履行扶貧義務的同時保持盈利,特利強雨具有限公司包養網有一本自己的賬。
公司經過考察論證,最終決定投資300多萬元,購置一套先進的傘骨生產線,在扶貧車間旁邊建起一個更大、更現代化的配件加工車間。這樣一來,不僅能夠為當地貧困戶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還能減少成本,真正地實現“本土制造”。
“減少了運輸成本,利潤自然就有了上升,企業和貧困戶雙雙收益。”林炳泉說,下一步,公司計劃在擴大雨具加工生產規模的基礎上,在當地建設生產雨具配件工廠,讓雨傘加工在臨夏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從而帶動周邊產業發展,“爭取今年我們的全部工廠車間能帶動2000名左右貧困戶就近就地就業,實現穩定脫貧。”
家門口建起了“大工廠”,馬艾西再也不用為打工和顧家為難了,丈夫也結束了十多年的漂泊,跟她一起在扶貧車間上班……白天一起上班,下班一起回家照顧老人孩子,這樣的生活,讓馬艾西心里踏實。
扶貧產業延伸發展
——一個藏族山村的脫貧故事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洪文泉
“草產品加工廠去年11月建成投產,如今已經完成了第一批100噸的顆粒飼料訂單,能收入30萬元左右。”站在剛剛成立不久的崗吉草產品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門口,一位年輕的幫扶干部指著面前堆放整齊的“產品”給記者介紹道。
說話的人叫張海濱,甘南州畜牧工作站的畜牧師,2016年8月,被單位選派至合作市卡加道鄉木道村擔任幫扶工作隊長。兩年多的時間里,幫扶隊員們和村干部一起,為群眾“想盡了辦法、跑斷了腿”,從養殖到種植,再到飼草加工,終于讓這個貧困的藏族山村走上了一條產業致富路。張海濱也榮獲了2017年“全省幫扶工作先進駐村幫扶包養工作隊長”稱號。
一
木道村位于卡加道鄉的山頂上,全村3800多畝地,沒有一畝平坦的水澆地。加上海拔較高,氣候寒冷,這個農牧民混居的小山村成了全鄉唯一一個貧困村。全村66戶人,三分之一都是貧困戶。
脫貧致富,產業首當其沖。看到村里有14戶群眾有養殖經包養網驗,結合幫扶單位的專業優勢,幫扶隊首先想到的是為村子發展畜牧養殖。
在了解到村里原有的一個牧業合作社因為資金不足無力擴大養殖規模時,幫扶干部依托甘南州畜牧產業項目包養,申請了20頭優質品種的牦牛投放進合作社,并免費提供了飼料,對合作社牧民進行養殖技術培訓,收益全部歸合作社的14戶牧民。
原本希望通過扶持養殖合作社,吸引更多的牧民入股。但事情發展的并不如想象的那樣順利包養,村里的牧民大都習慣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對牧業合作社提不起興趣,包養加之木道村本身就是農牧民混居,單靠一個牧業合作社,無法承擔起全村人的脫貧致富任務。
“一條腿走路是走不穩的。”村里一位老干部的話提醒了幫扶工作隊。
二
村里的山地,當地村民基本全部用來種植青稞。一年到頭下來,一畝地也就有個五六百元的收入。在這樣貧瘠的土地上發展種植業,首先得改良種植的品種。幫扶工作隊專門從青海購進更耐寒、抗病性更強的“加燕2號”優質品種燕麥,在村里試種了30畝。
第二年,這30畝試驗田里的燕麥收成,帶給了大家驚喜。“以前我們也種過燕麥,但產量不高,質量也不好,有時一年到頭還會賠錢。”村民久西杰說,現在改種了優質品種,收入整整翻了一番。
短短兩年時間里,村里有了牧業合作社,地里改種了優質燕麥,山上的村民們還通過易地搬遷住進了路邊的新房里,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2017年,木道村光榮脫貧了。
三
僅僅讓村民們從貧困線上跨過去就行了嗎?
“肯定不行!”幫扶工作隊和村干部的態度斬釘截鐵。雖然已經脫貧,但村集體經濟還相當薄弱,村里的產業還沒有形成規模,遇到突發情況,村民很容易返貧。
譬如,雖然村里大面積種上了優質燕麥,但由于交通不便,銷路不暢,很有可能“豐產不豐收”。
在幫扶工作隊和工作隊員的努力下,依托農村“三變”改革,木道村成立起了一個屬于村集體經濟的草產品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崗吉合作社”。
2018年11月,崗吉合作社的飼料加工車間正式建成投產,將燕麥加工成顆粒飼料。與此同時,合作社還面向全村群眾,流轉土地192畝用于種植優質燕麥。
“這樣我們的燕麥飼料,既能保證村里的牧民合作社用,多余的還可以賣到周邊牧區。”村支書龍布扎西笑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產的燕麥,能加工成1.5噸飼料,如果按照市場價每噸2包養600元算,一畝地的收入就能達到4000元。
加工車間不但解決了村里草畜產業平衡問題,還為村里包養不包養能出門務工的閑散勞動力提供了10多個工作崗位。
“這是村集體的合作社,每戶村民都是股東。”張海濱解釋說,要最大程度地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就得讓大伙都參與進來。為此,合作社成立了專門的董事會,由每個自然村派出一名代表作為董事參與合作社重大事項的決議。
四
“種了一輩子地,現如今當了工人領起了工資。”村民費老五眼睛有殘疾,妻子生病在家無勞動能力,兩個孩子又在讀書,生活負擔很重。如今在扶貧車間上班,每天有130元的工資,這樣的日子,費老五活了大半輩子,做夢都沒想過。
費老五的身邊,剛剛加工完的100噸顆粒飼料堆在合作社里。按照合作社的分紅原則,產包養網品收益的70%將分給全體農戶,這樣下來,每戶都能從中分到3000多元。
“這幾天,幫扶隊員們都在四處奔波,為合作社跑訂單。等銷路打開了,木道村群眾的生活水平還能再上一個臺階。”張海濱說,今年,木道村打算將每戶的種植面積從原先的3畝擴大到20畝,如果一切順利,木道村的燕麥顆粒飼料將成為這里致富的龍頭產業。
如今,這個曾經看天吃飯的藏族山村,有了畜牧和種植兩條有力的“產業大腿”,脫貧致富路上的步子越來越穩。
賺錢顧家兩不誤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走進宕昌縣哈達鋪扶貧產業園區的中藥材加工扶貧車間,眼前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當歸、黨參等藥材密密麻麻地鋪了一地,幾十個婦女坐在旁邊,按照大小不同進行分類捆扎。
在扶包養網貧車間見到包銀生時,她正忙著做藥材的分揀。“現在,像我這樣的老人都能在家門口打工賺錢了,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包銀生頗有些感慨地說道。
今年67歲的包銀生是哈達鋪鎮上羅村的貧困戶,30多歲時丈夫便去世了,一個人辛辛苦苦將一兒一女拉扯長大。如今,兒子做了上門女婿,女兒離婚改嫁,只有一個孫女留在包銀生身邊。
多年來包銀生靠種地、上山挖藥材度日,可眼看著年紀越來越大,她又患了哮喘,地也種不動了,日子過得十分拮據。“以后該咋辦呀?”包銀生說,那時候,她心里充滿惆悵。
去年,為了帶動包養廣大像包銀生這樣無法外出打工的村民脫貧致富,哈達鋪鎮從實際出發,結合在莊浪、四川南充等地多次考察學習到的先進經驗做法,啟動實施了哈達鋪扶貧產業園區的建設。
鎮里利用各項資金,升級改造了蘭渝鐵路遺留廠房,依托當地種植、養殖、加工等優勢資源,建設集中藥材加工、果蔬、粉條、土雞、山羊、旅游客棧等為一體的扶包養貧產業園區。
去年年底,哈達鋪鎮扶貧產業園開業了。包銀生聽聞只要有勞動能力不限制年齡,她趕緊報了名,開始在中藥材加工車間里工作。
對于這份工作,包銀生十分珍惜,盡管只工作了2個多月時間,她從未遲到早退過。“黨的政策好啊,在鎮里辦了這么好的廠子,這就是我們這些出不去的人脫貧的希望啊。”包銀生滿懷信心地說,“現在農閑工資還不算高,等到開春的時候工資還會漲呢。”
據了解,中藥材加工扶貧車間每天用工超過百人。“目前,整個扶貧產業園已經輻射鎮里12個包養網村子的農戶,在扶貧車間打工的村民大多來自周邊的上羅村、下羅村,家門口就業讓他們賺錢顧家兩不誤。”負責人高小東介紹說。
不僅讓當地多了一份脫貧希望,扶貧車間也在促進鄉風文明上起到推動作用。據介紹,鎮里在扶貧車間打工的人群中,婦包養網女占95%以上,年齡段大多分布在30歲到65歲。“過去,閑的時候她們就曬太陽、聊家常。現在,她們早上八點多就到廠子干活,下午五點半回家,各種家庭、鄰里紛爭也少了。”高小東說。
此外,中藥材加工扶貧車間的建立,也為當地農戶拓寬了一條中藥材銷售渠道。目前,扶貧車間收購當地藥材538噸,當歸438噸,黃芪96噸,黨參6噸。
“已經有不少藥商、公司和我們聯系過了,銷路不擔心,目前先做好初加工和儲備工作,一步一步來,肯定能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高小東說。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