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 五戶貧困戶的心聲_中國S包養價格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地點: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

1月13日一大早,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評估組成員們就在太行山區冬晨的暖陽中開啟了新的一天,今天他們要在晉中市昔陽縣完成包養進村入戶填寫調包養查問卷工作。

8:05,滿載評估組60名成員的幾輛中巴車在太行山區的溝溝梁梁中緩慢前行。月初,這里降下瑞雪,預示著豐足的一年即將到來,但殘雪和路上的薄冰卻讓中巴車只能小心翼翼地前行。原本40分鐘的路程,走了將近1小時。

記者了解到,為了確保調查數據和結果客觀真實,這次選擇的是1個行政村和1個自然村,這兩個村都是昨天晚上剛從建檔立卡系統中抽選出來的。

到達村委會時,村干部找來的幾十位“領路員”已經等候多時。雖然第三方評估需要組員們獨立完成,但在道路復雜、居住分散的太行山村中,要想準確地找到要調查的貧困戶或脫貧戶,很難。組員們需要村里招募的這些農村活地圖。

在村委大院,組員們將一箱箱的調查問卷和工作裝備卸了下來,并按照昨晚工作部署會上的分組安排,以小組為單位,按順序到帶隊負責人那里領任務。

在前一晚,評估組從建檔立卡數據庫中抽取了該村的貧困戶和2016年脫貧戶信息。村黨支部書記接過了名單,并按照名單上村民的居住地點挑出5戶包養網,交給領路員和一個小組。這樣評估工作就可包養以開始了。

記者快步跟上了第17小組的小劉(男)和小王(女),這個小組要去的是1個自然村,距村部大約有2里地的山路。路上,記者從小劉口中得知,今天已經是他到山西來的第6天,昔陽是他評估的第4個縣。

殘雪未化,但暖陽暖心。冬季的太行山雖一片凋敝,但小山村仍具有典型的山西民居特色。

跟隨這個小組,記者來到了第一戶。在傳統的窯洞中,一位老人躺在床上,招呼我們三個外鄉人趕緊進屋來。

“大爺您好,我們是國家脫貧成效第三方評估組成員,需要和您做一個調查。”小王向躺在床上不能下床的大爺說明了來意。

大爺很高興的同意了。小王先是讓領路員回避,又打開了手機錄音軟件,“我現在在XX村,現在是第1戶……”并在調查問卷上記下了交談開始時間。

調查問卷從農戶的包養包養網數開始問起,一直到對村里扶貧工作還有什么好的建議結束。在25分鐘的交談時間里,小王逐漸克服了調查新手的羞澀感,按照問卷內容不斷地發問,農戶知道的如實答,不知道的說“不知道、不清楚”,沒有的說“沒有”。

小劉也沒閑著,他拿起一包養網張登記表,將農戶的身份證、戶口本和扶貧手冊一一核對,確定戶主身份無誤后,認真填寫完畢,填寫結束后還要對戶主身份證拍照包養網留證。做包養網完這些后,他又打開手機攝影功能將農戶家庭包養網陳設和院內設施一一攝像。對一些代表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較大支出的特殊物品,還要拍照留證。

第1戶是2016年底的脫貧戶,老人右腿骨折,常年臥床,出門要靠拄拐,屬于因病包養網致貧戶。老人的拐棍就斜放在床邊,鞋放在床邊最里邊,顯然不經常下地。據了解,他家里雖然有20畝地,但都是兒子在種。“大兒包養子種地,二兒子打工,三兒子放牛,都有活干。”老人告訴兩位調查員,自家的生活條件在村里屬中等水平,村里有幾戶家庭條件要比自家差得多。

在談起自家幫扶責任人時,老人豎起了大拇指,“十分滿意”!在談起自家收入時,老人說今年的收入應該比去年多了不少。他希望政府在扶貧的時候能多給兒子們提供做工的機會。

第2戶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大爺耳朵不好,大娘身體不好。老兩口說,雖然生病(冠心病)花錢多,但吃穿還是包養不愁的。住在1986年蓋的窯洞里,他們曾經最擔心住房安全問題,大娘說“去年這窯洞你都不敢進門了”。但2016年她家實施了危房改造,房子安全了,住著也踏實了。

在第5戶家里,大娘正在做午飯,時鐘已經指向了11:50分。大爺在家接受了小王的“包養專訪”。這一家人是脫貧戶。

一家人都住在30年前蓋的窯洞中,墻上還掛著喜慶的全家福。家里的包養老倆口身體都不好,大娘包養網去年還得過病。他家因為缺錢貧困,他家不僅種著自家的1.2畝地,還種了別人家的2畝地,2016年靠種玉米凈掙2000塊錢。村里有活干的話,大爺還會去干,每天工錢50塊,每次能干個四五天、六七天。再加上包養網良種補貼和一些補助,家里的經濟情況好了起來。大爺對小王說:“這一年的積蓄好像多了一點”。

調查員010號和調查員088號是兩名身材高挑的女大學生,他們調查的任務也是五個建檔立卡貧困戶,但在第一個貧困戶家就遇到了麻煩!

“您老不是身份證上的人呀!”調查員010號在核實身份信息時,發現站在他們面前的并非貧困戶本人。按照第三方評估的相應規定,必須由貧困戶包養本人回答相關的問題,調查問卷的結果才能成立。經過詢問才知道,包養這名貧困戶因病住院包養網,代為接受調查詢問的是其親屬。于是010號調查員與088號調查員按照相關的規定,放棄對此戶的調查。

第二家貧困戶,是一戶住在60余年房齡中的82歲老奶奶,老人有輕微耳聾,且不會說普通話,所以留下了村里人作為翻譯。但又遇到了包養網麻煩,老人的身份證和貧困戶的相關材料在女兒家。

兩名調查員當場表示,如果沒有相關證件或是證件不全,調查同樣不能進行。通過村干部溝通后,老包養人的女婿拿著相關的材料趕來,在完成了整個調查。

第三名戶是一對60歲的老夫婦。一進院因為眼前是一棟有著漂亮大落地門窗的大房子,房子還比較新。按照調查程序,兩名調查員驗看證件后,開始了調查。

記者了解到,這棟房子包養網是2005年建,當時兩位老人還有勞動能力,建房后,兩個老人的身體漸漸衰退,無力去打工賺錢,還得隔三差五地往醫院跑,手頭的積蓄全都用來看病,只好留在家里,靠種5畝玉米和0.5畝小米度日。經過幫扶后,兩個老人現在生活有了保障包養

老人的希望是“如果能讓村里的年輕人得到技能培訓,有了一技之長,讓他們有能力出去打工賺錢,這才是包養最緊要的事!”

第四戶是一名五保戶老人,他家的房子堪稱村上最老的建筑,有近百年歷史。4畝玉米地每年收入不到2000元,村里給老人派了分負責村里清潔的公益崗位,每年有2000元的工資。

之后兩戶人家均是年老、體病的貧困戶,享受兜底保障。

調查員對每一戶的身份材料的認證都非常仔細,對貧困戶的回答都認真記錄,貧困戶回答時的表情都逃不脫他們的眼睛,而對于當地的包養網工作人員,兩個靦腆的女生則是嚴厲地將他們拒之門外,盡量將調查干擾因素降低到最小。

每天調查時填寫的表格要包養網錄入電腦,才算完成整個流程。每天早上出發后,要很晚才能回到駐地,而吃過晚飯后,繁瑣的錄包養入工作又開始。

第三方評估調查員們每天都在重復著這單調而意義重大的工作。

   包養網(《中國扶貧》雜志供稿 作者:韓世雄 劉紅濤)

    相關閱讀:

 包養   看完這個側記,你就知道第三方對脫貧成效咋評估了(一)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