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打擾鄉親,我們決定凌晨從駐點返回合肥。沒想到,鄉親們已經自發地等在村口,他們手挎著籃子,裝滿了自家的蔬菜和雞蛋包養,為我們送行。”時隔十多年,回憶起這一幕,虞德才仍然眼眶濕潤,“這件事讓我明白一個道理,你把百姓當親人,包養百姓就把你當親人。”
如今,虞德才是中國科大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副院長。1999年包養網,作為安徽第一批青年衛生志愿者成員,他和同事來到坐落在大別山里的金寨縣油坊店鄉開展衛生志愿服務。一年的時間,他們和當地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從1999年開始,安徽省團省委、省衛生健康委(原省衛生廳)著眼貧困地區實際醫療需求,為改變基層貧困地區醫療衛生資源不平衡、不匹配狀況,在包養網全國首創青年衛生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公開招募省直、市直醫院青年骨干組成服務隊赴基層開展醫療、預防、教學等志愿服務,形成定包養期輪換、長期堅持的接力機制。
20年來,安徽一共招募了26期1859名志愿者,在395個基層衛生單位駐點服務。他們共為基層患者做了大小手術3萬多例,舉辦各類培訓班和講座827期,義診、巡診近26.7萬人次,門診接待量超包養網過61.5萬人次,惠及群眾506萬人次。
接力從未停止。今年8月底,安徽省第27、28期共202名青年衛生志愿者分兩期奔赴全省30個基層醫療單位,開展新一輪的衛生志愿服務。
鄉鎮來了城里醫生
剛到鄉鎮衛生院時,虞德才發現,鄉里醫療條件很差,百姓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嚴重,傳統送醫下鄉的模式也存在“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痛點,沒有固定幫扶點。
“很多百姓做個簡單的診療,都要跑到三十多里外的縣醫院,鄉鎮衛生院醫生少,包養網技術差,也沒有設備。”虞德才和隊友們背著藥箱,翻山越嶺,深入周邊50多個山村,在當地進行醫療、培訓、義診、教學等,并建立長效包養網幫扶機制,被當地鄉親稱包養網為“大山深處的120”。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李樹錦是安徽省第4期青年衛生志愿者,一到長豐縣造甲鄉,他就發現,“衛生院沒有化驗室,我們就自己動手刷墻、布電線……在有關部門支持下,很快配備了必要的設備、試劑、耗材,建立了能開展常規檢驗及一般生化、免疫學檢驗的實驗包養室;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地百姓看病難的問題。”李樹錦說,志愿隊還為200多名中小學教師進行了義務體檢。
地處江淮分水嶺的造甲鄉長年干旱少雨,嚴重缺水,李樹錦等人在用過的水里加幾滴風油精,保持水質,下次還能接著用。“隊員們沒有怨言,全部堅守在扶貧崗位上。”
姜少偉是安徽省第26期青年衛生志愿者,之前對農村生活一無所知,對基層的醫療狀況并不了解。“到農村才知道,青年衛生志愿者的作用多么重要。很多百姓對疾病知識不了解,有病也不去看,一直拖著,直到拖成大病。”姜少偉發現,農村日常保健缺失,醫療基礎薄弱,誤診漏診時常包養網發生。摸排情況后,志愿服務隊與鄉村衛生院的醫生一起,邊學習邊工作,開展門包養網診坐診、入戶巡診、山區義診等,為貧困地區百姓送去省城大醫院的優質技術。
20多包養網年來,無數青年衛生志愿者克服困難,毫無怨言,堅守基層醫療扶貧崗位。他們中有的人坐船顛簸3個多小時去山里義診,有的人在大雪天翻山越嶺去給百姓送藥。
留下愛,更留下醫術
200包養0年5月,在安徽南陵縣家發鎮衛生院,孕婦秦建萍即將生產。青年衛生志愿者、蕪湖市婦幼保健院的醫生馬少華在例行產前檢查時,發現胎兒的頭部較大,而秦建萍骨盆狹小,不可能順利分娩。更嚴重的是,秦建萍還患有妊娠高血壓,屬高危產婦。
正常情況下,孕婦應立即送到縣醫院,但時間緊,孕婦的身體也承受不了路途顛簸,馬少華果斷決定,就地施行剖宮產手術。由于沒有足夠的血源,馬少華經多方聯系,鎮衛生院緊急從蕪湖市調來血源。經過緊張、精心的手術,家發鎮第一個剖宮產手術成功了,秦建萍順利產下了一個4.4公斤重的男嬰。
后來,秦建萍夫婦給兒子起名為何賢志。“賢志的‘志’就是‘志愿者’的意思,這是我們為感謝志愿者而起的。”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知道山里老百姓包養看病不容易。青年衛生志愿者為社會做實事,這段經歷是我一輩子難忘的回憶。”安徽省第24期青年衛生志愿者、中國科大附屬第一醫院(包養網安徽省立醫院)神經外科醫生董永飛說。
董永飛剛來到岳西縣石關鄉衛生院時,發現當地醫生由于接觸病例少,水平有限、對很多病“拿不準”。
“衛生院有B超設備,但是很多醫生包養無法通過B超準確檢查、診斷頸動脈斑塊、乳腺腫塊等疾病,一些臨床醫生對于疾病認識不足,更不知道什么病該往包養網哪一級醫院轉診。”經過幾個月教學幫助,鄉衛生院醫生水平明顯提高,使用設備也更加得心應手。
2017年8月,亳州市人民醫院影像科主治醫師郟立志來到亳州市龍揚鎮衛生院進行青年衛生志愿者扶貧。郟立志發現龍揚醫院放射科設備落后,醫生影像診斷知識薄弱,他開始在工作中手把手指導醫生。“我從每天拍的片子里選一些給衛生院醫生講解,告訴他們怎么分析片子。”除了結合工作教讀片常識,郟立志還定期講解影像設備使用知識。
現在,雖然郟立志已經志愿服務期滿回到市里,但他建立了微信群,經常線上解答鄉鎮醫生的困惑。
青年衛生志愿者就像火種,每到一處,不僅為當地百姓解決病痛,還為鄉村醫生提高水平,進一步做好健康扶貧、人才培訓等服包養網務技能的傳幫帶工作,把先進的健康理念、衛生知識留在當地,幫助基層衛生院持續提高醫療水平。
此外,志愿者與當地基層衛生院建立了長效聯系,實現基層衛生院隨時與省城大醫院專家“互聯互通”,方便群眾就醫。
幫扶永遠在路上
現任安徽省政協委員、安徽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副院長的徐阿曼2000年9月參加了第3期青年衛生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派駐在金寨縣槐樹灣鄉衛生院開展活動。
“當時的交通極為不便,進出包養包養槐樹灣鄉還只能坐農用三輪車,從省城出發要花5包養個小時才能到達。”駐點期間,徐阿曼在衛生院開展了膽囊、膀胱、剖宮產等手術。有包養個胰十二指腸術后出現并發癥的患者,沒錢去大醫院治療,聽說家鄉來了省城外科包養網專家后便來求醫,在徐阿曼精心診治下康復出院。徐阿曼笑稱:“這應該是最早的分級診療。”
鎮上逢集時,徐阿曼便和隊友、衛生院醫生一起為百姓義診,定期探訪當地老紅軍,為他們體檢,他經常走包養上數十里山路上門服務包養,足跡遍布整個槐樹灣鄉和附近鄉鎮,受到了百姓的歡迎和贊許。
徐阿曼還為當地衛生院的發展出包養謀劃策,包養不僅向衛生院捐贈了醫用病床,還聯系一附院免費接收了外科、麻醉科、心內科等多學科的醫生進修。他還幫助衛生院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醫院管理制度,使鄉村衛生院管理走向正規。
20年來,無數青年醫生受青年衛生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影響,紛紛投身創建本醫院的新的志愿服務項目。
安徽很多醫院都孵化了自己的青年衛生志愿品牌,在做好青年衛生志愿者扶包養網貧“規定動作”的同時,依托實際資源和條件,努力創新開展好各個醫院的“自選動作包養網”。
中國科大附一院(省立醫院)常態化開展“大學生門診助醫志愿服務活動”、“臨床康復理療助殘志愿活動”、“關注喉癌患者-無喉復聲活動”、貧困人口免費“兩癌篩查”等項目。安徽醫科大學一附院則在定點幫扶太湖縣龍山村,捐助醫療設備,開設新生兒科,并不斷輻射全省。打造青年醫學生志愿者門診導診志愿服務、“醫二代”職工子女志愿者假期醫學實踐……這些不斷涌現的新衛生志愿品牌將青年衛生志愿者的招牌越擦越亮,深化了青年衛生志愿者的內涵。
“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醫療隊才是扶貧的重點和最終目的。”安徽團省委書記孔濤說,全省各級團組織將聯合各級衛健部門,不斷推動青年衛生志愿服務長期化、品牌化、制度化,為提升貧困人口健康水平,有效減少因病致貧、防止因病返貧發揮更大作用。
(本報記者 常河 本報通訊員 王海涵)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