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_中國扶貧S包養心得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第三節 業態創新 拓展發展新領域

實施“旅游+”戰略,推動旅游與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拓展旅游發展新領域。

一、旅游+城鎮化

完善城市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支持大型旅游綜合體、主題功能區、中央游憩區等建設。發展城市綠道、騎行公園、慢行系統,拓展城市運動休閑空間。加強規劃引導和規范管理,推動主題公園創新發展。建設一批旅游風情小鎮和特色景觀名鎮。(國家旅游局、住房城鄉建設部)

二、旅游+新型工業化

鼓勵工業企業因地制宜發展工業旅游,促進轉型升級。支持老工業城市包養網和資源型城市通過發展工業遺產旅游助力城市轉型發展。推出一批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包養大力發展旅游用品、戶外休閑用品、特色旅游商品制造業。培育一批旅游裝備制造業基地,鼓勵企業自主研發,并按規定享受國家鼓勵科技創新政策。(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國家旅游局、中國民航局等)

三、旅游+農業現代化

加強規劃引導,開展農業遺產普查與保護。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田園藝術景觀、陽臺農藝等創意農業,發展定制農業、會展農業和眾包養籌農業等新型農業業態。推進現代農業莊園發展,開展農耕、采摘、飼養等農事活動,促進農業綜合開發利用,提高農業附加值。(農業部、國家旅游局)

四、旅游+現代服務業

促進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培育以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和實踐活動為支撐的體驗旅游、研學旅行和傳統村落休閑旅游。扶持旅游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數字文化產業相融合。發展文化演藝旅游,推動旅游實景演出發展,打造傳統節慶旅游品牌。推動“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集中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鎮。(文化部、國家民委、國家旅游局、國家文物局)

促進旅游與健康醫療融合發展。鼓勵各地利用包養網優勢醫療資源和特色資源,建設一批健康醫療旅游示范基地。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啟動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示范基地和示范項目建設。發展溫泉旅游,建設綜合性康養旅包養網游基地。制定老年旅游專項規劃和服務標準,開發多樣化老年旅游產品。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非營利性鄉村養老機構,完善景區無障礙旅游設施,完善老年旅游保險產品。(國家旅游局、國家民委、國家衛生計生委、保監會、國家中醫藥局、全國老齡委、中國殘聯)

促進旅游與教育融合發展。將研學旅行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的重要載體,納包養入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范疇,培養包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包養網開展文物古跡、古生物化石等專題研學旅行。成立游學聯盟,鼓勵對研學旅行給予價格優惠。規范中小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加強組織管理,完善安全保障機制。(國家旅游局、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國家文物局)

促進旅游與體育融合發展。編制體育旅游發展綱要,建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體育旅游目的地,建設一批體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一批體育旅游精品賽事和精品線路。培育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的體育旅游企業和品牌。引導和鼓勵特色體育場館、設施和基地向旅游者開放共享。支持有條件的地方舉辦有影響力的體育旅游活動。(國家旅游局、體育總局)

促進旅游與商務會展融合發展。加快北京、上海、杭州、昆明等商務會展旅游目的地建設,發展國際化、專業化的商務會議會展旅游業。加快相關場館設施建設,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議會展品牌,提高會展旅游專業化水平。加大會議會展促銷力度。(國家旅游局、商務部等)

第四節 技術創新 打造發展新引擎

大力推動旅游科技創新,打造旅游發展科技引擎。推進旅游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機場、車站、碼頭、賓館飯店、景區景點、鄉村旅游點等重點涉旅區域無線網絡建設。推動游客集中區、環境敏感區、高風險地區物聯網設施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國家旅游包養網局)

建設旅游產業大數據平臺。構建全國旅游產業運行監測平臺,建立旅游與公安、交通、統計等部門數據共享機制,形成旅游產業大數據平臺。實施“互聯網+旅游”創新創業行動計劃。建設一批國家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區、智慧旅游企業、智慧旅游鄉村。支持“互聯網+旅游目的地聯盟”建設。規范旅游業與互聯網金融合作,探索“互聯網+旅游”新型消費信用體系。到“十三五”期末,在線旅游消費支出占旅游消費支出20%以上,4A級以上景區實現免費WiFi、智能導游、電子講解、在線預訂、信息推送等全覆蓋。(國家旅游局、工業和信息化部、銀監會等)

專欄6 旅游信息化提升工程

(一)建設“12301”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建立面向游客和企業的旅游公共服務平臺,完善旅游公共信息發布及資訊平臺、旅游產業運行監管平臺、景區門票預約與客流預警平臺、旅游大數據集成平臺。

(二)建設旅游行業監管綜合平臺。包養完善旅游團隊服務管理系統、導游公共服務監管平臺、旅游質監執法平臺、旅游包養住宿業標準化管理信息系統、旅行社網上審批系統、旅游志愿者服務管理信息平臺、旅游誠信網等。

(三)建設旅游應急指揮體系。建立覆蓋主要旅游目的地的實時數據和影像采集系統,建立上下聯通、橫向貫通的旅游網絡數據熱線,實現對景區、旅游集散地、線路和區域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及客流預測預警。

(四)建設旅游信息化標準體系。建成涵蓋旅游服務業態、信息數據、技術體系等在內的旅游信息化標準體系。

(五)建設國家旅游基礎數據庫。建立旅游統計年鑒數據庫、旅游企業直報數據庫、國內旅游抽樣調查基礎數據庫、入境花費調查基礎數據庫、國際旅游基礎數據庫、旅游產業基礎數據庫。

第五節 主體創新 提高發展新效能

依托有競爭力的旅游骨干企業,通過強強聯合、跨地區兼并重組、境外并購和投資合作及發行上市等途徑,促進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形成一批大型旅游企業集團。支持旅游企業通過自主開發、聯合開發、并購等方式發展知名旅游品牌。(國家旅游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國資委等)

大力發展旅游電子商務,推動網絡營銷、網絡預訂、網上支付以及咨詢服務等旅游業務發展。規范發展在線旅游租車和在線度假租賃等新業態。支持互聯網旅游企業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業資源、要素和技術,推動“互聯網+旅游”融合,培育新型互聯網旅游龍頭企業。(國家旅游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等)

支持中小微旅游企業特色化、專業化發展。加快推進中小旅游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打造中小微旅游企業創新創業公共平臺,發揮其對自主創新創業的孵化作用。(國家旅游局、國家發展改革委)

積極培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旅游院校和科研機構,鼓勵院校與企業共建旅游創新創業學院或企業內部辦學。支持旅游規劃、設計、咨詢、營銷等旅游相關智力型企業發展。構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提升旅游業創新創意水平和科學發展能力。(國家旅游局、教育部)

第四章 協調推進 提升旅游業發展質量

第一節 優化空間布局 構筑新型旅游功能區

按照分類指導、分區推進、重點突破的原則,全面推進跨區域資源要素整合,加快包養旅游產業集聚發展,構筑新型旅游功能區,構建旅游業發展新格局。

一、做強跨區域旅游城市群

京津冀旅游城市群。全面貫徹落實包養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發揮京津旅游輻射作用,構建城市旅包養游分工協同體系,推進京津冀旅游一體化進程,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長三角旅游城市群。全面推進旅游國際化進程,大力推動旅游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建設一批高品質的旅游度假區、都市休閑區和鄉村度假地,形成面向全球、引領全國的世界級旅游城市群,建設亞太地區重要國際旅游門戶。

包養網珠三角旅游城市群。充分利用緊鄰港澳區域優勢,創新出入境管理方式,促進旅游消費便利化,包養網推進城市群與港澳旅游服務貿易自由化,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商務旅游目的地和海上絲綢之路旅游核心門戶。

成渝旅游城市群。充分發揮長江上游核心城市作用,依托川渝獨特的生態和文化,建設自然與文化遺產國際精品旅游區,打造西部旅游輻射中心。

長江中游旅游城市群。依托長江黃金水道,發揮立體交通網絡優勢,推動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紅色旅游、低空旅游和自駕車旅游發展,打造連接東西、輻射南北的全國旅游產業發展引領示范區。(國家旅游局、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等)

二、培育跨區域特色旅游功能區

依托跨區域的自然山水和完整的地域文化單元,培育一批跨區域特色旅游功能區,構建特色鮮明、品牌突出的區域包養旅游業發展增長極。(國家旅游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文化部、國家海洋局包養等)

專欄7 特色旅游功能區推進計劃

(一)香格里拉民族文化旅游區:涉及四川、云南、西藏3省區。加強旅游基礎設施以及自駕車旅游廊道建設,積極推進以昌都、包養網康定、西昌、香格里拉等為核心的旅游城市建設,實施大生態建設與大文化旅游綜包養網合開發協調推進,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一流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

(二)太行山生態文化旅游區:涉及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加快保定、石家莊、安陽、鶴壁、新鄉、焦作、忻州、太原、陽泉、晉中、長治等旅游城市和旅游集散中心建設。積極推動特色旅游小鎮建設,推進旅游精準扶貧,建設全國知名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武陵山生態文化旅游區:涉及湖北、湖南、重慶、貴州4省市。積極推進黔江、恩施、吉首、張家界、懷化、銅仁、遵義等建設中心旅游城市。加快核心旅游區的轉型升級和新旅游區的規劃建設。以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跨區域精品旅游線路組織,推進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建設國際知名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

(四)長江三峽山水人文旅游區:涉及湖北、重慶2省市。完善重慶、宜昌等城市旅游功能,推進長江游輪旅游提檔升級,推動旅游業與庫區移民搬遷和經濟轉型緊密結合,實現三峽旅游的水陸聯動,全面提升三峽國際旅游目的地整體水平。

(五)大別山紅色旅游區:涉及安徽、河南、湖北3省。全面提升紅色旅游發展水平,積極推動黃岡、信陽、六安、安慶、隨州、駐馬店等核心旅游城市建設。加大交通基礎設施投入,推進國家旅游風景道建設,積極推進旅游精準扶貧,建設全國知名的紅色旅游目的地。

(六)羅包養網霄山紅色旅游區:涉及江西、湖南2省。建設以贛州、井岡山、瑞金和吉安為核心的支點旅游城市。發揮井岡山旅游區引領作用,做大做強紅色旅游。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旅游精準扶貧,建設紅色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

(七)烏蒙山民族文化旅游區:涉及云南、貴州2省。建設畢節、遵義和赤水等重要旅包養網游中心城市,推進旅游區(點)的開發建設,培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設全國知名的民族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

(八)秦巴山區生態文化旅游區:涉及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甘肅6省市。強化西安包養旅游樞紐地位,統籌寶雞、渭南、天水、漢中包養、安康、商洛、隴南、十堰等城市集散功能。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核心旅游區產業空間集聚。完善秦嶺南北通道交通和自駕車旅游廊道體系,建設全球知名的生態旅游目的地。

(九)長白山森林生態旅游區:以延邊和長白山等為依托,形成長白山旅游產業功能區。推進國家旅游風景道建設,建設森林生態旅游和冰雪旅游目的地。

(十)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旅游區:涉及內蒙古、黑龍江2省區。全面提升塔河、漠河、黑河、鶴崗、伊春等城市旅游功能。大力開發冰雪旅游、森林旅游和溫泉度假旅游產品,推動旅游業與林區生態保護、林業轉型融合,建設全國著名的森林生態旅游目的地。

(十一)中原文化旅游區:包括河南豫中、陜西關中、山西晉中地區。以西安、鄭州、太原為中心,積極推進晉中、運城、洛陽、開封、渭南、寶雞等城市文化旅游水平。推動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和文化旅游綜合體發展,建設世界著名的華夏文明旅游目的地。

(十二)海峽西岸旅游區:涉及浙江、福建、江西、廣東4省。提升福州、廈門、寧德、泉州、溫州、汕頭等城市旅游業國際化發展水平。推進平潭綜合試驗區旅游開放開發,創新兩岸旅游合作模式,共同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

(十三)南海海洋文化旅游區:以海口、三亞、三沙為核心,積極推進南海旅游開放開發,建設全球著名的國際海洋度假旅游目的地。

(十四)北部灣海洋文化旅游區:涉及廣西、海南2省區。以廣西濱海特色旅游城市為引領,推進國際旅游集散中心建設。推進邊境旅游合作示范區建設,促進與東盟國家的旅游合作,建設國際知名的海洋旅游目的地和國際區域旅游合作典范區。

(十五)六盤山生態文化旅游區:涉及陜西、甘肅、青海、寧夏4省區。加大旅游區開發建設力度,推動核心旅游區轉型升級。發展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推進旅游精準扶貧。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游公共服務,建設我國西部重要的山地生態旅游目的地。

(十六)祁連山生態文化旅游區:涉及甘肅、青海2省。以旅游資源保護為基礎,推動祁連山國家旅游風景道建設。完善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德令哈、西寧等城市旅游功能,建設全國著名的自駕車戶外旅游基地和特種旅游目的地。

(十七)南嶺森林生態文化旅游區:完善桂林、永州、賀州、郴州、清遠、韶關、贛州等城市旅游功能,推進旅游集散基地和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推進跨區域自駕車旅游廊道建設。推進旅游精準扶貧,建設區域性生態旅游度假目的地。

(十八)塔里木河沙漠文化旅游區:以喀什、阿克蘇、和田等城市為支點,推進重點旅游區開發建設與提檔升級。發展特種旅游、生態旅游和民族風情旅游,推動南疆自駕車旅游廊道規劃建設,建設國際著名的絲綢之路文化旅游目的地。

(十九)滇黔桂民包養族文化旅游區:涉及廣西、貴州、云南3省區。加強旅游基礎設施投入,全面提升旅游可進入性。提升紅色旅游目的地建設水平,加快民族生態旅游資包養源開發建設,推動自駕車旅游廊道建設,建設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區。

(二十)浙皖閩贛生態旅游協作區包養網:涉及浙江、安徽、福建、江西4省。以黃山、上饒和杭州為中心,推進池州、安慶、宣城、三明、景德鎮、衢州等城市旅游協同發展。推進旅游區產業集聚,加快推進華東世界遺產風景道建設。推進區域旅游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國際一流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

三、打造國家精品旅游帶

遵循景觀延續性、文化完整性、市場品牌性和產業集聚性原則,依托線性的江、河、山等自然文化廊道和交通通道,串聯重點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功能區。重點打造包養絲綢之路旅游帶、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黃河華夏文明旅游帶、長城生態文化旅游帶、京杭運河文化旅游帶、長征紅色記憶旅游帶、海上絲綢之路旅游帶、青藏鐵路旅游帶、藏羌彝文化旅游帶、茶馬古道生態文化旅游帶等10條國家精品旅游帶。(國家旅游局、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文化部、國家海洋局、國家文物局等)

四、重點建設國家旅游風景道

以國家等級交通線網為基礎,包養網加強沿線生態資源環境保護和風情小鎮、特色村寨、汽車營地、綠道系統等規劃建設,完善游憩與交通服務設施,實施國家旅游風景道示范工程,形成品牌化旅游廊道。(國家旅游局包養網、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等)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