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社科院副院長郭曉鳴:“溫柔S包養”的貧困研究者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與農村結緣34載,發表研究成果400余篇

2016年,郭曉鳴下鄉的頻率有多高?長期隨他下鄉調研的虞洪博士說,“自己提車一年半,跑了6萬公里,大部分都是和郭老師一起的田野調查。”手機計步軟件顯示,郭曉鳴在成都上班時每天走四五千步,到農村調研就是16000步。

這一年,郭曉鳴獨立或合作發表論文26篇,立項課題包養網研究28個。其中,與國家行政學院兩位學者合作完成的《當前扶貧脫貧工作出現的新問題》獲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汪洋批示;《利州經驗:以農村產權改包養網革助力脫貧奔康的創新性探索》獲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批示;《發揮宜賓市春風村在全省脫貧奔康中的典型示范帶動作用的建議》、《關于加快發展壯大四川馬鈴薯種業的對策建議》、《推動畜牧包養網業轉型升級的成都包養經驗及對我省的啟示建議》等10余項政策建議均獲省委、省政府領導批示。

從1982年起,郭曉鳴就從事農經理論和政策研究,研究范圍涉及農村土地制度、農村合作經濟、扶貧攻堅、現代農業發展等。他和團隊提交的政策建議中包養,有10多份獲中央領導同志批示,先后在省級以上報刊及核心刊物上公開發表研究成果400余篇,獲省部級以上學術獎勵60包養多項。

郭曉鳴把堅持下鄉調研視為一種職業的本分。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的一次調研,被學生們稱為印象最深刻的經歷。四川省社科院2003級研究生、現任區域經濟所所長包養網廖祖君回憶,路途中遇到大暴雨車子陷進泥坑,郭老師帶著學生包養們下去推車。穿著鞋子陷在泥里使不上勁兒,就脫掉鞋子光起腳。返回時橋被沖斷了,大家伙只能翻山返回村上。

四川社科院2013級研究生王薔雖沒有經歷過早些年的艱苦,卻也有難忘的調研故事。“有一次在通江縣梨園壩村做資金互助社的調研,夜里發現老鼠在房梁上竄來竄去……”

34年的研究工作沒有讓郭曉鳴成為書齋中的包養網學者,他始終保持與農村零距離。對 “三農”問題的持續關注,讓郭曉鳴深刻意識到農業經營制度正發生深刻變化。“‘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種什么地’成為各地面臨的共同性矛盾,農業經營體系創新的包養任務己極為緊迫。”郭曉鳴說,要破解中國農業的這種困境,就得尋找一個低成本流轉土地,同時不對農民產生一種擠出效應的新模式。

2013年,四川崇州“1+4”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讓郭包養曉鳴眼前一亮。經過一年多的調研,郭曉鳴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華南農業大學兩位專家,把崇州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方式,總結提升為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綜合服務“三位一體”的“農業共營制”。最終,研究報告通過國務院發展中心報送中央。

2016年10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由此包養網,農業共營制開始在全國加以推廣。

“這種研究雖然不是與扶貧直接相關,但關注了現實中間基于一些重大問題破解的實踐探索,并進行一些前瞻性的深度總包養結。研究可能對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轉變的基本方向、政策制定和調整產生關鍵性影響。”郭曉鳴說。

“并不是因為眼下國家重視扶貧才開始關注,前幾年他就投入精力關注減貧研究。”四川省扶貧移民局巡視員張包養海鵬談起郭曉鳴時說,“難能可貴,是因為這樣的報告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深入一線做調查包養網分析”。

做貧困研究,不能以簡單的批評角色出現

11月6日,在澳包養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舉辦的研討會上,郭曉鳴談到中國動員如此龐大的扶貧資源,包養并將其滲透到所有的鄉村和貧困村,這是全世界沒有的。“無論基于何種立場,在反貧困領域里,都應該有充分的理由給中國政府點贊。”

“做農村研究、包養網貧困研究,要有胸懷和眼界。用縱向的歷史眼光、相對獨立、科學的視角,來觀察中國農村所發生的變化,不能以簡單的批評角色出現。”郭曉鳴說,確實還存在問題,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對比過去,“不得不說中國農村現在取得的成就是極為巨大的。”

通過對四川秦巴山區、涼山彝區、高原藏區等集中連片區的多個貧困縣的調研,郭曉鳴完成的研究報告《當前扶貧脫貧工作包養出現的新問題》,客觀的提出了目前扶貧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例如幫扶部門的差異導包養網致扶貧資源配置不均衡、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整合缺乏實施細則、扶貧資源投入過于強調精準到戶而弱化了集體行動能力……同時給出了對策建議,例如探索建立行業扶貧資金的縣級整合制度,加快建立扶貧項目資金公開制度和違規使用責任追究制度。

“他的研究報告都是從一線調研而來,所以問問題比別人問的實在,更包養能對新生事物有預見性和創新性。” 四川省扶貧辦外資項目管理中心主任王思鐵評價。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知識結構包養網和所觀察到范圍都不能與快速變化地、信息爆炸的時代相抗衡。”郭曉鳴從不記得下鄉經歷過什么困難,只記得每次調研發現什么問題,只有當談到團隊時包養網才流露出少有的驕傲。

“郭老師喜歡‘鑄’人為樂”,虞洪博士說,“特別注包養重對年輕研究人員的培養,重視團隊合作”。

2016年,四川對相關黨委和政府脫貧攻堅工作年度考核提出量化標準,要通過第三方評估助力扶貧工作求真務實。10月下旬,郭曉鳴帶著團隊完成了四川通江縣的第三方評估。11月29日,在出發去爾吉村調研的當天上午,郭曉鳴特意擠出時間參加新一輪第三方評估動員大會,總結前期通江縣評估的經驗教訓,反復強調評估工作的獨立性和重要性,給學生們“上發條”。

“為按時完成脫貧任務,一些地區出現了以外部大規模資源集中投入方式實現數量和形式上包養網的脫貧。”郭曉鳴擔憂,一些貧困戶有了福利依賴,爭取或等待成為貧困戶的現象開始出現,會讓精準扶貧工作偏離政策初衷,對外部幫扶的過度依賴潛伏著大規模返貧的風包養險。

郭曉鳴想通過諸如爾吉村社區資金項目,嘗試提高貧困農戶的參與度,使之能夠充分表達利益訴求,愿意為改變包養網自身的生存包養狀況主動付出更多努力。

行走四川農村34年,郭曉鳴一直堅持包養網認為農民是理性的,農民有基本的利益選擇的本領,只是缺乏參與的機會。解決農民問題,農民參與是最關鍵的。2017年,他將和團隊關注扶貧的長效機制,希望充分發揮農村社區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將精準扶貧包養網工作與完善鄉村治理機制有機結合,推進貧困村專業合作社、資金互助社等合作組織發展。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