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沉睡的土地資源 岢嵐民間資本S包養網開發造地實踐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原標題:喚醒沉睡的土地資源——岢嵐民間資本開發造地實踐】

我省很多地方的貧困屬于條件性貧困,即由生產生活條件困難造成的貧困。從根本上改變區域性普遍貧困,最重要的是改變造成貧困的生產生活條件。而土地作為生產資料,在很多貧困地區有著巨大的資源優勢。那么,如何通過市場喚醒貧困地區“沉睡”的土地資源,將資源轉化為資產,將資產轉化為支撐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力量?

今年,在“八大土地扶貧政策”的基礎上,我省將在每個貧困縣落實1000畝規包養網劃指標,600畝年度計劃指標,打通增包養網減掛鉤與占補平衡政策,允許復墾增加的耕地作為補充耕地指標,向省域內經濟發達地包養區有償調劑使用。岢嵐作為試點縣,依托土地扶貧政策實施零星開發造地,包養通過新增耕地占補平衡指標易地交易,已經獲得收益,實現了土地資源轉化,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新春伊始,記者走進岢嵐進行了采訪。

A 曾經開荒造出新舍窠,如今河谷再造42畝水包養澆地

新舍窠,這是一個村子。村子的歷史恰如村子的名字,它由很多山莊窩鋪發展而來,是近幾百年來自包養然形成的村落。大約是明清時期,周邊地區的老百姓逃荒過來,一個溝里掏兩孔窯洞,并就近開荒種田,由于背山面水,種些水果、蔬菜,生存下去還是沒問題的。

村子的形狀是兩山夾一溝,區域沿著中寨河綿延數公里。站在河邊,能看到對面山上的坡地,一塊一塊包養連接在一起。2016年,在國土部門的指導下,村民們通過平河床、整地、墊地、平整,在河谷地帶新造了42畝耕地,土層厚度達到了70厘米,地里還接通了高壓線,裝上了機井,這些地都可以用水澆灌。

說起新舍窠造地的熱火朝天景象和村民的高興勁兒,村黨支部書記蘇雨茂更愿意回到歷史的記憶中,“我們家在新舍窠是第5代,最早的時候是清光緒28年,由于瘟疫,舉家從神木搬過來的。在大山深處,這里是一塊寶地,背山面水,沒有瘟疫,也沒有兵荒馬亂,老百姓可以安心過日子。抗戰時期作為根據地,這里又成了晉綏邊區二包養網中和一所實驗中學的所在地,部隊和學生都住在這個山溝里,他們打仗、學習,還開荒種地。到了農業學大寨時期,更是打壩、造地,造出了一個新村,就是現在新舍窠的模子。2016年,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我們充分利用人少地多的優勢,再造耕地42畝,不僅為村集體增加了耕包養地,形成的耕地占補平衡指標還通過易地交易獲得了176萬元的收入。”

立春后的新舍窠,白雪皚皚、寒氣逼人,不過河水依舊潺潺地流淌,空氣更加清新。這塊河谷,最窄的地方也有200米,河谷里平整的土地就是新造的耕地。隨著河谷越來越寬,地幅也越來越大,一塊一塊已經連片成規模。

岢嵐縣副縣長岳保和告訴記者,2016年,岢嵐全縣在陽坪鄉共實施了4個片區的土地整理項目,基本地貌為河川谷地和黃土丘陵緩坡區,土地利用現狀為旱地,其他草地、裸地、內陸灘涂、農村道路和田坎,通過土地整理,新增旱地14.3281公頃,新增耕地率為13.16%。

包養網B 試點村級自主開發零星造地,將土地資源轉化為發展力量

我省很多地方的貧困屬于條件性貧困,即由生產生活條件困難造成的貧困。岢嵐也不例外!從根本上改變區域性普遍貧困,最重要的是改變造成貧困的生產生活條件。而土地作為生產資料,在很多貧困地區有著巨大的資源優勢。那么,通過市場喚醒貧困地區“沉睡”的土地資源,將資源轉化為資產,將資產轉化為支撐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力量,正是岢嵐試點推行土地整理和零星造地的意義所在。

岢嵐地處山區,境內零散、小面積未利用地資源大量存在。根據耕地占補平衡有關規定,岢嵐在確保耕地質量的前提下,按照“規劃先行、政府主導、村委組織、群眾參與、上市交易、利潤扶貧”的原則,在貧困村實行以包養網扶貧為目標的土地整理和零星造地項目。其土地開發的范圍包括溝、灘、梁、峁等未利用地,要求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年度整治計劃相關要求,并且土地地界清楚、無權屬糾紛,單宗地塊面積在100畝以下;土地整治項目,要求新增耕地不得侵占河道、影響行洪、破壞林地,且質量等級在12等以上。

對于造地項目的實施程序,岢嵐出臺了《岢嵐縣利用民間資本開發造包養地實包養網施脫貧攻堅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規定,土地開發首先要進行規劃,即縣國土局對全縣范圍內的未利用地進行規劃,并作出分年度實施計劃。其次是項目申請,以鄉為單位統一申請當年計劃,然后對新增耕地項目進行實地踏勘論證并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踏勘的主要內容是項目區的自然環境條件包養網、土地利用現狀和權屬、技術設施條件、新增耕地潛力包養以及當地群眾對項目建設的意見等。項目通過評審后,就可以實施了。

包養2016年,陽坪鄉下寨村等5個行政村實施了“村級自主開發零星造地”,截至目前已完成造地220畝,實現新增耕地187畝,其中水澆地包養127畝,指標交易全部完成后,預計可實現凈收益近800萬元。今年春節剛過,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許大純在包養岢嵐調研精準扶貧工作時表示,零星造地項目是用好用活土地扶貧政策的一項重要舉措,各級政府要大力支持村集體組織積極嘗試“村級自主開發零星造地”扶貧模式,各級國土部包養門要加強引導,因地制宜幫助貧困地區用好土地政策,早日擺脫貧困。

去年以來,通過占補平衡指標交易,岢嵐5個村喚醒了沉睡的土地資源,將閑置的土地資源轉化包養為現實的生產力發包養網展要素,使其為所有者帶來收益。位于中寨溝河谷的新增耕地,即是指標交易后的土地,目前由新舍窠村糧豐種植合作社進行油用牡丹包養網的試種。

C 土地收益大多留在村集體,壯大集體經濟激發內生動力

由于自然、歷史等原因,岢嵐一直是一包養網個落后、閉塞的地區。19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7.43%是貧困村,貧包養困人口中靠天憑苦吃飯的農民就占到70.14%。在收入渠道單一,單個農戶增收能力弱的情況下,如何內外結合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岢嵐縣副縣長岳利文在《全縣脫貧攻堅大會上的動員講話》中,指出了岢嵐“缺乏資金持續支持和統籌利用”的短板:以政府資金、社會捐款為主的公益性資金供給,既存在規模有限問題,又因為非市場性、沒有回報而導致缺少內在動力;一些扶貧資金直接給予貧困對象或貧困村包養網集體,這些主體不具備科學有效使用資金的能力,效果不夠理想;一些資金只能少數“能人”利用,真正的貧困戶由于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受一定條件限制而不能用到;一些資金不能很好地統籌起來,存在“撒胡椒面”的現象。

如何補齊這一短板?他們從寶貴的未利用地資源中找到了共同富裕的路子,就是通過用新增耕地占補平衡指標易地交易獲得的收益發展集體經濟項目,將土地資源變成土地資產,再將土地資產轉化為土地資本,壯大集體經濟,實現資源的轉換。2016年,岢嵐一共摸排出可用于民間資本開發造地的未利用地1000多畝,這些土地資源大部分位于無集體經營收益的“空殼村”。

《岢嵐縣利用民間資本開發造地實施細則》規定,土地收益先行歸還造地投入,增值部包養分由縣、村、合作社三級分成,分別占30%、55%、15%。其中,縣級留取的30%的利潤,全部用于扶貧;村級留取的55%的收益,由項目所在村委會經群眾大會討論,確定資金使用范圍或項目,主要用于本行政村的公益事業及本村群眾的扶貧開發事項,也可實行異地投資入股分紅的辦法,由村委會向鄉政府提出申請。土地開發合作社分得的15%的利潤,應按入股金額分配給合包養網作社入股的群眾,按入股份額比例分配,沒有入股的不得參與分紅。

通過造地,新舍窠的造地合作社2016年已經獲得26萬元收入。“貧包養網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內在活力不行,勞動力不能回流,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村子下一步的發展還是包養網有問題。一個包養網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這段話蘇雨茂一直銘記在心,他每天都會到新增的耕地上去轉轉,一方面觀察油用牡丹的生長情況,另一方面琢磨如何讓村集體收入的96萬元生出更多的錢來。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