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平均每包養網年100多萬人擺脫貧困,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
行百里者半九十,脫貧攻包養網堅戰已進入決戰決勝階段,廣西廣大干部群眾氣不泄、勁不松、志不移,扎實推進民生建設和脫貧攻堅。廣大干部群包養眾向著“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留下堅實的足跡。
特色產業覆蓋八成以上貧困戶
產業壯 增收快
本報記者 龐革平 劉佳華
行走壯鄉,總能看到貧困群眾發展產業增收后的笑臉。
“從以前的1000棒擴大到現在的2500棒,一年的利潤有2萬多元。” 曬包養網出種植鳳尾菇的賬單,賀州包養網市鐘山縣燕塘鎮合群村村民張壯圖喜笑顏開。賀州市投入產業獎補資金2億元,促進食用菌、茶葉等特色產業發展,去年全市特色包養產業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覆蓋率達84.8%。
“家包養網有幾畝桑,脫貧奔小康。”在隆林各族自治縣者浪鄉么窩村,自治區政協辦公廳派駐么窩村的第一書記申衛華引導村民種桑養蠶。“我們新建桑園250多畝,覆蓋了尚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7戶108人,送技術上門,并爭取幫扶資金建設了3包養座標準大蠶房,供貧困戶免費使用。”
“去年收入2萬多元,今年有望突破3萬元。”么窩村貧困戶熊克林以前外出務工,如今在家種桑養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心氣也越來越高,“不光要脫貧,還要致富!”
脫貧攻堅,產業扶貧是治本之策。廣包養網西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因地制宜,狠抓特色產業,激發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
——產業扶貧,規劃先行。
近年來,廣西制定縣級“5+2”、村級“3+1”特色產業規劃,加快發展特色扶貧產業,培育出百色芒果、南寧香蕉、融安金桔、天峨珍珠李、上林山水牛、巴馬香豬等一批在國內具有知名度的特色產業,增強“造血”功能包養網。截至2018年底,廣西106個有扶貧任務的縣,“5+2”特色產業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約113萬戶,覆蓋率達80%以上;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5%。
盛夏時節,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川山鎮,1.2包養網萬畝油茶長勢喜人,村民們正忙著在地里除草。2018年初,包養網環江劃出1.2萬畝地創建萬畝現代特色林業核心示范園區,覆蓋1.8萬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環江縣的特色扶貧產業已實現“鄉鄉有示范園、村村有示范點”,貧困戶“5+2”特色產業覆蓋率達92.1%。
——產業扶貧,能人帶路。
博白縣江寧鎮長江村養羊協會黨支部書記劉入源,不僅自己靠養羊致富,還幫助不少鄉親發“羊財”。江寧鎮六佳村的貧困戶謝玉軍就是受益者之一。3年前,謝玉軍跟劉入源學習飼養山羊技術,如今已發展種羊100多只。“已有370多戶貧困戶加入我們的養羊大軍,1500多人成功脫貧。”在劉入源帶動下,博白縣共有17個鄉鎮29個貧困村600多戶農戶養殖山羊,每戶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
——產業扶貧,產銷對接。
獼猴桃、有機大米、刺梨汁……在樂業縣,各類名優特產在電商平臺上亮相,不斷銷往全國各地。如今,廣西33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納入電子包養網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的貧困地區產品價值達30多億元。
“靖西是中國繡球的重要產地。去年以來,我們扶貧車間通過電商平臺銷往世界各地的繡球有20萬個,總銷售額達300萬元。”靖西市繡蘊坊扶貧車間總經理劉昌磊介紹,他們收購繡娘的半成品再進行加工包裝,帶動農村繡娘就業增收。目前,廣西已認定就包養業扶貧車間1950家,吸納2.17萬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
崇左市江州區統籌謀劃蔗糖產業轉型與產業扶貧,將脫貧攻堅融入甘蔗種植、加工、綜合利用的全過程,形成“全產業鏈”。“甘蔗賣到糖廠包養,蔗尾留作種子,蔗葉賣給飼料廠。”江州區馱盧鎮那模村村民盧明善說,一根甘蔗“兩頭甜”,上個榨季收入增加了5000元。
“縣有扶貧支柱產業,村有扶貧主導產業,戶有增收致富項目。”八桂大地,全新的扶貧產業格局構建成形,更多的笑容正在貧困群眾臉上綻包養放。
抓實教育扶貧
本報記者 龐革平 李 縱
“學校幫我申請了助學金,還聯系好心人‘結對子’,每月資助800包養元。”巴馬瑤族自治縣東山鄉中心小學五年級學生黃鳳東不再擔心上不起學了。
2015年底,廣西通過入戶調查,共確認634萬貧困人口。為減輕貧困戶子女讀書負擔,廣西已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從學前教包養育到高中階段全免學雜(保教)包養網費,并將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學生全部納入國家助學金資助范圍。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途徑之一。實施教育扶貧,對困難學生的資助是關鍵一環。”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教育局局長鄭志詠說。
近3年來,環江每年都為考入大學的學生組織捐資助學慈善晚會,目前共募集到4包養00多萬元善款,為10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解了燃眉之急。
廣西111個縣區構建起助學貸款網絡。2008年至2018年底,承擔相關任務的國開行廣西分行累計發放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165.71億元,受益貧困學生103.65萬人。
田林縣浪平鎮香維村羅澤德一家2015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這些年,教育資助和社包養會捐助讓兩個孩子繼續學業沒了后顧之憂。如今,女兒大學畢業當了醫生,兒子也考上了大學。
2016年以來,廣西共投入資金140.78億元,用于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盛夏時節,走進三江侗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江川小學,校園干凈整潔,教學秩序井然。“我們學校的學生都是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孩子,學校采取有效措施為孩子們提供舒適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江川小學校長廖校華說。
建立健康扶貧長效機制
本報記者 劉華新 龐革平
德保縣燕峒鄉那布村貧困群眾鄧美吉到縣人民醫院治病,共花費18819.5元,借助“一站式”醫療結算平臺,出院當天一次性享受城鄉居民基本包養醫保、大病保險、健康醫療保險、醫療救助以及財政兜底補助等共16937.6元,報銷比例達90%。
德保縣人民醫院收費組組長李丹丹介紹,貧困戶辦理出院時只需拿上幫扶手冊、戶口簿或身份證、新農合證原件以及當年參保的發票,就能辦完所有手續。
為幫助貧困戶脫貧,廣西打出了健康扶貧“組合拳”。
“從2018年起,我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基本醫保個人繳費部分,財政補助已全面落實。”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廖品琥說,廣西在抓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基礎上,著力建立有效解決因病致貧的長效機制。
今年上半年,廣西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率達97%,享受各類政包養策住院實際報銷比例達90%,門診特殊慢性病實際報銷比例達80%。2016年以來,廣西共有95.25萬貧困患者得到診療服務,救治率96.92%。
全區縣域內定點醫療機構現已基本實現“一站式”結算,貧困人口“先診療后付費”,只需繳納住院費用的10%就可出院,剩余醫療費用由有關部門按規定與定點醫療機構結算。
包養網截至今年6月,廣西因病致貧、返貧的貧困戶數已從包養網2016年底的18.包養網52萬戶減少至10.46萬戶,下降了4包養網3.52%。
挪出窮窩摘窮帽
本報記者 龐革平
“以前住在大石山區,住的是木瓦房,生活入不敷出。”田林縣浪平鎮弄陀村村民譚剛團下定決心,搬到縣城的集中安置點。
“平時在縣城打零工,月收入2000多元。妻子開了個小賣部,月收入也有2包養000元左右,易地搬遷搬出了新生活。”譚剛團說。
安居與樂業并重、搬遷與脫包養貧同步,廣西著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三個聚焦”。聚焦“搬得出”,要求安置點選址交通便利,讓百姓樂意搬遷;聚焦“穩得住”,要求配套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齊全,讓百姓樂享安居;聚焦“能致富”,要求提供就業幫扶,建立扶貧車間,讓百姓生計有著落。
截至今年6月底,廣西累計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0余萬人,搬遷入住率達98.7%,搬遷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或就地就近就業23.31萬人。
德保縣在安置點設立了黨群服務中心、就業創業服務中心,讓搬遷群眾享受一系列的社區公共服務。德保縣還在安置點建設扶貧車間,截至目前通過后續扶持就業群眾達2083人。
“考試過關頒發證書,并推薦工作。”安置點工作人員韋新華說,今年已舉辦技能培訓27次,參加群眾1294人。
博白縣城東新區安置點的貧困戶許基敏一家原本居住在沙陂鎮一個偏遠山村。2017年搬遷后,不僅環境變好,孩子們入學難的問題也解決了,許基敏還在縣城找到了工作,“生活完全變了樣。”
版式設計:張丹峰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