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庫倫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南部,地處科爾沁沙地與遼西淺山黃土丘陵區的過渡區,是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典型區。1994 年起庫倫旗被國家確認為 592包養網 個國家級貧困旗縣之一。根據《關于做好新一輪中央、國家機關和有關單位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國開辦發〔2012〕78包養網 號)文件安排,自 2013 年起中國科學院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定點與對口幫扶旗縣確立為庫倫旗。
從 2013 包養網年起,中國科學院(簡稱“包養網中科院”)結合當地科技需求及產業發展方向,以科技扶貧為引領,確立發揮地方特色資源優勢、改進與完善傳統產業效能、引進與展示先包養進技術等脫貧理念。重點包養網通過推進科技成果轉移包養轉化,科學合理布設引領項目,以發展壯大包養網合作社及鄉村集體經濟,實現包養現有貧困農牧民精準脫貧。經過幾年多方面的共同不懈努力,庫倫旗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由 2015 年包養底的 5 633 戶 14 021 人,減少到 2018 年 9 月的 2 618 戶 6 848 人。
科學制定發展規劃,促進區域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為科學合理地布置科技扶貧項目,2014 年項目組首先依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狀況、科技發包養展潛力以及科技扶貧需求,制定了 10 年期的《庫倫旗科技扶貧中長期規包養劃》。預期在 10 年左右的時間里,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和展示,顯著提高庫倫旗在種植業、養包養網殖業、生態環境建設、農畜產品深加工等方面的科技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農牧民科學生產、科學加工和科學管理的能力和意識,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快速發展,促進區域生態安全屏障可持續發展,使貧困人口比率降低到總人口的 1% 以下,引進企業 3—6 家,轉化科技成果 15—30 項,培養業務干部和農牧民科技能手 2 000 人,科技培訓 15 000 人次以上。
為脫貧攻堅順利實包養網施,提供高效精準的產業發展項目,我們 2017 年組織中科院北京分院 8 家研究所(中心),按照“一鄉鎮一產業、全旗一盤棋”的總體布局思路,結合貧困原因的分析包養,落實產業發展任務和脫貧措施與路徑。力爭做到使庫倫旗徹底擺脫現有貧困狀況的困擾,全面實現持續穩定致富的夢想。健全技術措施精準到村到戶的機制,形成有效的協作和監包養管機制,提高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參與度和受益度,為鄉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發展找準發力點和著力點。歷經 6—7 個月,專家組先后 231 人次走鄉入村入戶,為庫倫旗 8 個鄉鎮制包養定了科技扶貧實施方案報告。提出全旗層面扶貧脫貧專項方案 7 項(表 1);鄉鎮科技扶貧方案 8 項(表 2),得到了市旗鄉村各級黨委、政府與群眾廣泛認可和高度贊揚。
目前按照該實施方案已布設項目包養網 2 項,主要涉及草牧業、水窖式溫室大棚、林下禽類養殖以及生態工包養網程庭包養網院等內容。預期這些方案的全面實施可以助力和帶動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約 85% 以上的人口,包養網按照現行標準到 2020 年將全包養部實現脫貧。全旗至少建立 8—10 個以專項方案或者示范內容為主體的示范基地。使得示范基地所涉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到 2020 年收入均達到穩定脫貧的標準。
結合庫倫旗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中科院立項為庫倫旗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包養要》(圖 1)。該規劃的目標主要為:確保全旗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促進扶貧脫貧工作全面完成。落實好國家包養網“五個一批”行動計劃,進一步加大金融扶貧力度,大力發展特色化產業,包養促進貧困地區農牧民增包養產增收。不斷強化保障救助扶貧體系建設,將扶貧工作與農村牧區低保政策有效銜接,做到貧困人口全部得到扶持。確保到 2020 年底 6 533 貧困戶,約 1.4 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促進產業結構顯著優化升級。建立農牧區特色經濟發展模式,農牧業由過去的種糧和養畜兩條線發展,改變為糧飼并重,促進農牧業協同發展。打造以旅游產業為支柱產業的經濟體系,包養旅游產業的主包養網導地位得到初步確立。助力文化品牌建設明顯提升。五大文化品牌進一步擴展,文化內涵不斷延伸,文化產業化加速推進,特色文化產業鏈逐漸形成,文化產品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空間集聚初包養具雛形。
1 2 3 4 5 6 7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