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縣城北邊龍王山山下的兩排金黃楊樹直行,便到了該縣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互助縣是務工人口大縣,該中心接待群眾反映的矛盾問題中,有七成都涉及勞務糾紛。今年成立以來,該中心已受理調處矛盾糾紛374件,幫助群眾挽回經濟損失約1650萬元。
這是青海省建設社包養意思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的縮影。今年5月以來,青海省整合基層綜治中心、矛盾糾紛調解中心、信訪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訴訟服務中心等矛盾化解調處資源,推進市、縣、鄉三級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建設。
“五大中心”合而為一,并非簡單的疊加。青海印發了《關于建立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的指導意見(試行)》,各地從統籌大數據、理順工作機制、加強人員包養甜心網培訓等方面,保障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的運行效果。
整合各方包養甜心網資源
強化部門聯動
剛進互助縣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的門,記者碰到了幾名藏族務工者,他們正激動地為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獻上哈達。
互助縣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宗賓回包養網憶:“前段時間,見他們在服務包養app中心門口徘徊,他們漢語并不流暢,支支包養吾吾地比劃著。”一番詢問后,李宗賓才聽明白,原來這幾人在附近干渠上干活,工作了一個月,包工頭以各種理由推諉,不肯給付38878元的工資。來此之前,他們去過人社局,但因為沒有合同,又交代不清雇主信息,事情遲遲無法解決。
信訪的接待窗口,已掛牌到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李宗賓為他們倒了熱水,暗自琢磨:“他們在附近的干包養意思渠上拉水管,是不是和水利有關?”該服務中心隨即聯系水利部門、西山鄉政府、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來到服務中心,結合幾名務工者的描述,通過項目總承包商,聯系上了包工頭。前后不到兩個小時,事情得到順利解決。
截至目包養網站前,青海已設立8個市州級、45個縣級、402個鄉級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實現三級建設全覆蓋。“如果說以前是‘各自為戰包養網’,現在則是‘握指成拳’。”青海省委政法委基層社會治理處處長孫勇說。
張虎兵等30多戶居民對此深有體會。他們居住在西寧市城西區西關大街59號舊9棟,因為一樓商戶與房東發生糾紛,管道無法正常施工,導致樓上30多戶無法正常用水達3個多月。最近,派駐到城西區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的高級法官楊仿潔等人反復研判,進行訴前調解,成功讓房東“松了口”,優先解決了30多戶群眾的用水問題。
“以前的矛盾調解中心沒有法院工作人員進駐,涉法涉訴的矛盾糾紛很難處理。現在,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包養網在矛盾調解中心的基礎上,新增基層綜治中心、訴訟服務中心,而在城西區,更新增了檢察服務中心和勞動糾紛調解中心。”城西區司法局局長張包養站長廣花說,“這樣大大充實了基層的矛盾調解力量,幫助群眾實現小矛盾不出村(社區),基包養甜心網本矛盾就地化解。”
優化工作流程
高效化解矛盾
日前,記者來到城西區社會治理綜合服包養網推薦務中心。進入大廳,左手5個服務窗口上方清晰顯示“法律服務”“涉法涉訴”“信訪窗口”等標識,右手則是一個數字大屏,上面有若干分區,有本年度矛盾案件數量統計,矛盾類型統計,各街道矛盾案件統計,以及手機端口“矛盾糾紛隨手報”的實時統計。包養價格ptt往里走,還有視頻聯席調解室、心理咨詢室等。
65歲的張安兵從司法局退休,最近又被返聘回城西區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擔任負責人。他向記者介紹,為了更及時處理矛盾,“我們上線了‘矛盾糾紛隨手報’的小程序,群眾手機掃碼上報的矛盾糾紛,平臺就近指派街道短期包養、社區調解員趕往現場處置。如果碰到復雜情況,社區無法處理,在反饋情況后,由縣區級服務中心專門分析研判處置包養。”
說話工夫,大屏中間的地圖上,位于古城臺街道的調解員頭像紅燈亮起。“矛盾糾紛隨手報”后臺很快顯示出反映人的聯系方式以及“暖氣不熱,物業不作為”的大概事項。約20分鐘包養網VIP,該街道的調解員已趕到現場,提示燈由紅轉綠。“隨后,調解員會反饋現場調解情況,如果調解不暢,則進入上報、研判和聯席調解的流程。”張安兵說。
像這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