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人到800人,從一個麥草方格到固沙兩千余畝……一位上海學子入選全國10位“最美大學生”,他就是來自上包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2019級碩士研究生、“綠格”公益實踐團創立者劉智卓。
不是來“玩”的
記者見到劉智卓時,驚訝于他黝黑的膚色。不過也難怪——包養在西部大漠安營扎寨,打麥稈扎方格、營養包養杯種苗、移植扎根,早上6時起床,一干干到10時,避開最干熱的“午高峰”,下午4時之后,再一直干包養到晚上7時。
這就是劉智卓和小伙伴們的時間表。2016年包養網夏天,劉智卓帶領9個大一的同學從上海出發,坐了一天一夜的綠皮火車,又經過6小時的汽車顛簸,到達了甘肅省武威市包養民勤縣的大漠深處,開始了他們的第一次治沙之行。
當時,很多當地人都覺得這群包養網從城里來的白白凈凈大學生是來鬧著玩的。然而,經歷了鋪天蓋地的沙塵暴,也經歷了同行者因常喝硬水腎結石發作被搶救,劉智卓黝黑的皮膚印證著他不是來“玩”的。
這樣的暑假,劉智卓已經堅持了5年。他從十人小隊開始干起,逐漸創立“綠包養格”公益團隊,志愿者發展到如今近800包養網人,招募范圍也從交大拓展到全國30多所高校。從初具規模的“交大林”,到造林三千余株;從制作方格十萬余個,到戰退2000畝黃沙,他的目標是“直到風沙止步”。
搭建技術推廣的橋
從脫貧到小康,怎樣才能讓沙區“好起來”,又讓沙區包養網鄉親“富起來”?在治沙過程中,劉智卓發包養網現,荒漠化和貧困化是一對無法分開的孿生兄弟。走訪調研后,“肉蓯蓉”進入他的視野。這是一種高經濟附加值的寄包養網生植物,成熟后可以作為藥材出售包養網;而肉蓯蓉的寄主——梭梭樹,恰好具有很好包養的固沙作用。包養“這樣一來,一舉兩包養網得。”
這個想法,他與當地創辦集體企業的老鄉包養一拍即合。這位老鄉曾因為投身本地治沙,把身家搭了進去,欠下大筆債務。此時,科技扶貧必須出馬。劉智卓背靠學校學院,聯系業內專家,為當地送去肉蓯蓉嫁接新技術,以此為基礎推動荒漠化生態扶貧“包養嫁接模式”。作為下鄉“技術員”,他牽線搭橋,組包養網織專家團隊和民勤縣政府開包養展精準扶貧座談,制作包養網嫁接技術指導手冊,打通專業咨詢渠道。
有了校地之間的產學研合作,加上劉智卓他包養們這座技術推廣的橋,當地形成了肉蓯蓉70包養網00多畝培育面積,以及沙生中藥材——鎖包養網陽1萬多畝的種植規模。那位農業企業創辦人也因此還清了債務,迎來創業第二春。
包養網對于包養網未來,劉智卓計包養劃用公益創業形式,讓“綠格”模式在更多包養地方落地,變荒包養漠治理“包養網外部輸血”為“自我造血”,“就像一棵梭梭樹一樣,要緊緊扎根在大地上。”(記者 徐瑞哲)
發佈留言